《新的综合》

E.O.威尔逊著 李昆峰译

 

第七章 性与性冲突的奥秘

 

 


  真正使我们陷于困境的,都是那些我们对自己不理解的东西。 

  ——唐纳德·A·里德 

  7-1 性的意义 

  性是人类生物学的一个中心问题,性是渗透到我们的生命存在的各个方面的一种千变万化、无限复杂的现象。在生命的每个阶段,性都以新的形式出现。但是,对于性存在的意义及其演化实质,对于性与性引起的一系列问题,迄今为止,人们还缺乏深刻的理解。 

  性的问题,之所以有那么多的盲目无知、愚昧滞塞,以致造成种种社会与个人的不幸与痛苦,是由于性本身的模糊、复杂与矛盾的事实所致。性的存在并不是为了纯粹的生殖目的。按理说,社会进化与性是矛盾的,性生殖必然限制和影响社会进化的步伐,而没有促进这种进化。在进化过程中,性是一种反社会的力量。因为如果完善的社会是没有冲突、高度利他主义和高度协作的社会的话,那么其社会成员在遗传上应是同一的。可是性生殖的出现,使成员之间产生了差异,亲代和子代的共同基因也由此减少了一半。随之而来的是不可避免的利益冲突——两性之间的冲突和亲代与子代之间的冲突。雄性如果能给更多的雌性授精,那将会传播更多自己的基因,从遗传适应的进化标准看,无疑是有利的;但在许多的物种里面(人类恰好属于这样的物种),雌性需要雄性的大力帮助,因此本能地否定和反对雄性的额外交配。 

  子代需要亲代更多的服务,而亲代则试图尽可能生育更多的后代——传播更多的基因。这种需要上的差别导致了亲代与子代之间利益上的矛盾冲突。在解决这类冲突时,亲代甚至不借对子代进行必要的惩戒性侵犯。 

  至于由共同的对异性的需要而引起的同性(往往是雄性)间的激烈竞争,那就更普遍了。不仅在较高等的脊推动物中,性竞争司空见惯,就连虫豸一类的低级动物中,性竞争的激烈程度也是颇为可观的。倘若在进化中没有性差异的出现,这类生物竞争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事实上,进化过程为生物的繁殖创造了比复杂的交配和授精过程更为有效的方法。细菌生殖是一 分为二,只消 20 分钟便是一代。水螅从身上长出芽 胞而产生后代。海绵的每片碎片都能长成一个完整的新个体。因此,如果性与性活动的目标是生殖,那我们的祖先就会没有性。人可以是无性的,从中性的子宫表皮细胞长出新的后代。象细菌那样一分为二的无性增殖法在罕见的情况下也会在人类中发生:同卵双胞胎。 

  除了人类之外,性的基本功能中可能也不包含着性快感的成份。因为大多数动物的性活动是机械的,很少有性交前的准备活动。没有大脑的无脊椎动物和微生物就根本无性快感可言。性快感充其量是一些动物的强化手段,是引诱那些具有多能神经系统的生物作出时间和精力上的投资,以便从事求爱、性交和抚育后代的方法。 

  况且,无论从哪方面看,性都是一种无偿的消费,并且是充满风险的活动。从能量的角度看是一种浪费,而且也有危险,因为易于受到竞争者和捕食者的伤害。从显微水平上看,决定性别的遗传机制排列精细,并易干受到干扰。对于人类来说,一条性染色体太少或大多,或者发育着的胎儿在激素平衡方面的微妙变化,都会导致生理和行为上的异常和病态。 

  因此,性本身并不提供直接的进化利益。而且,性生殖自然造成了遗传赤字。如果个体不用性的方法增殖,所有的后代都会和他相同。而它和另一个不相干的个体结成性伴侣,不仅每个后代中的基因都只有它的一半,而且此后每一代还要再减半一次。如此下去,用不了几代,一个个体的“基因型”就会被“淹没”在群体基因库中了。 

  因此,有无数理由说明应采取无性生殖:无性生殖是独自的、直接的、安全的、节能的,并且是自私的。那么为什么性别能进化呢? 

  主要的原因是性创造了多样性,而多样性则是亲代为了对付无法预料的环境变化所下的赌注。设想下列情况:有两种动物,每种动物的个体都带有 两种基因 A 和 a, 即每个个体的基因型都是 Aa 。一种动物营无性生殖,所以全部后代都是 Aa; 另一 种动物营有性生殖,它产生的性细胞每个只包含一 种基因,不是 A 就是 a 。因此它们的后代有三种可能的基因型: AA , Aa , aa 。如果环境变化——比 如说严寒的冬天,洪水,危险的捕食动物入侵—— 的结果有利于 aa, 那么在下面的世代中有性生殖的群体就会主要由 aa 组成,直到环境变为有利于 AA, 或 Aa 。 

  事实上,性生殖所提供的多样性潜力简直是无穷无尽的。从理论上讲,一对夫妻所能提供的遗传 差异数量是 547 个遗传上不同的个体;而一个完整的群体中,保守地估计也有 10 1000 个可能变异。别忘了,天文学家估计整个宇宙中也只有 10 80 个原 子。所以,“多如银河之沙”的说法,远远不足以形容性生殖所能提供的遗传多样性。这种无限的多样性以及由此造成的适应潜力解释了为什么有如此众多的生物不厌其烦地进行有性生殖。 

  7-2 两性及其冲突 

  那么为什么通常只有两种性别呢?从理论上讲可以有只有一种性别的性系统——从解剖上看是统一的个体,能产生形状一致的生殖细胞,井把它们不加选择地结合在一起,有些低等植物正是这样。也可以出现无数的性别,某些真菌便是如此。但是两性系统盛行在大部分生命中。这种系统似乎能提供最有效的分工。 

  典型的雌性是特化来造卵的。卵子大,有利于保存、转移,还可以在幼体能从外部摄取营养之前提供营养。雄性是制造精子的,精子是一种小配子,也是最小的细胞单位。两个配子结合时,造成了基因的混合。因此,受精卵与无性生殖细胞的差别中有一个根本的特点:它有新的混合基因,即新的基因型。 

  两种性细胞在解剖上差异极大。人的卵就比精 子大 8 , 500 倍,人类性别的生物学和心理学贯穿着 这种由配子差异造成的差别。最重要的直接后果,是女性在每个性细胞中都投入了更大的投资。一个 女人一生只能产 400 个左右卵,最大的可能也只有 20 个卵成为孩子。怀孕、分娩、抚育的代价就更大 了。相反,一个男人每次射精就能放出数亿个精子。他一旦给女方授了精,纯粹的生理义务也完成了。他的基因将和大方的获利相等,但投资却小得多。 

  由此造成的两性冲突不仅是人类的一大特性,而且是大多数动物都存在的问题。在动物中,雄性的特点是侵犯性强,在交配季节表现得最为强烈。从卵受精到胎儿出生这段时间里,一个雄性可以给许多雌性授精,而一个雌性却只能接受一个雄性的授精。这就使得雄性好侵犯、急躁、在感情方面易变,并且无鉴别力。从理论上讲,女子羞怯不表态,对于发现最佳男性基因是有利的。同样重要的是,雌性要选择那些授精后更愿和她们呆在一起的雄性。 

  人类忠实地遵从这一生物学原理。的确。现存的许多社会中在性道德和住分工方面有众多的差别,这与文化有关。社会使自身的习惯从属于环境的需要,有严格的一夫一妻制,也有极端的多配偶制。在男人和女人的行为与衣着之间,有几乎不分男女的情形,也有存在极大差别的形式。人们有意识地改变态度;一个社会的流行风尚可以在一代人之中发生变化。然而这种灵活性并非没有限度,其背后潜在的一般特征与进化理论的预期是一致的。所以,让我们先集中讨论生物学上有意义的一般性,暂时先不考虑文化影响的不可否认的重要的可塑性问题。 

  首先,人类是适中的多配偶物种,在性伙伴关 系中,以男人造成的变化为最多。人类大约 3/4 的 社会形态允许多妻,其中大多数还有法律和习俗为之张目。伊斯兰教就规定可以娶四个妻子。而支持 多夫的社会还不足 1 %。其他的那些一夫一妻制社 会只具一种法律上的意义,而以情妇和其他方法补充实际上的一夫多妻制。 

  男人总把女人当作一种有限的资源,因而也是一种有价值的财产。她们在等级婚姻中成为受益者:通过婚姻可以提高社会地位。一夫多妻和等级婚姻在本质上是相互补充的。在各种文化中,男人都是追寻和获取,而女人则受到保护或打击。当把性作为出卖物时,通常男人为买主。妓女是受歧视的社会成员,她们在陌生人面前放弃了自己宝贵的生殖投资。 

  解剖学上的差异是分工的基础。这种生理上的差别并不是刺激和训练的结果。人类两性之间的性格差异与其他哺乳动物没什么差别。 

  7-3 两性投资的差额 

  性歧视是哪儿来的?这种不合理的现象有生物学上的原因。也就是说,它也是一种进化产物。我们不能简单地承认有些动物是雌性的,有些是雄性的。还应该追究一下,雌雄这两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雄性的本质是什么?雌性的根本定义又是什么?对于人类甚至整个哺乳动物,这似乎不算问题。雄性有阴茎在体外,雌性定有喂奶的乳房;婴孩要在雌性体内长成,两性的染色体也有差别,如此等等。这些判断个体性别的标准对于哺乳动物来说是无可厚非的。可是对于一般的动物和植物,这样的标准就大不可靠了;例如青蛙、鱼类、天鹅、野鸭,则既没有阴茎,也没有乳房。但是有一个基本特性可以适用于所有的动物和植物,以用作判别雌雄的标准。那就是雄性的性细胞比雌性的性细胞要小得多,数量却多得多。这种差别在爬行类和鸟类尤为显著。恐龙蛋象西瓜那么大,鸵鸟蛋象甜瓜那样大,可它们都是一个性细胞。至于精子,那可就小得肉眼看不见了。巨大的雌性性细胞(卵)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人类对这种资源的认识和利用在实践上远远走在了理论的前面。例如人们把爬行动物和鸟类的卵当美味之食由来已久,以至于大海龟和某些珍禽因此而面临绝种的险境。不过要是把海龟和禽类的雄性性细胞当作食物,可能它们是不会有绝灭之虞的。人卵虽然小得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但其稀少和宝贵程度更是毫不逊色。 

  这样一比较就可以看出,在生殖过程的初始,雌性就已经吃了大亏,而雄性则占了大便宜:尽管投资相差甚远,收获却大家相等——下一代身上雌 雄两性的基因含量永远是相等的(超雄( XYY )、超雌现象( XXY 、 XXXY ),属于畸型病态,不 在此例〕。就拿悬殊远比鸟类等小得多的人类来说, 投资比例也是 8 , 500 : 1 !如果你想投资办个企业, 而自己又干不了,必须找个合作人,难道你能这样对人家说话而达到目的吗?“喂!老兄,我出一 块钱,你出 8 , 500 元,加起来是 8501 元。拿这些钱 投资冒险,由你去经营,将来赚了钱二一添作五,谁也不许多拿半个子。怎么样,成交吧?”可以肯定,这笔交易是成不了的,人家还会认定你是个贪婪无度的吸血鬼,剥削成性的寄生虫呢。可是,男女结合生个孩子,实质上就是这么一笔买卖。女子一开始就以其巨大而营养丰富的卵子付出了比男于更多的投资额,而从怀孕起,对幼儿承担的“义务”就比男子更大。母亲对子女的投资大于父亲,不仅在一开始,孩子的整个发育阶段都是这样。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哺乳喂养,照料教育,所有这一切,基本上都是由母亲承担的。从纯粹的生殖意义上讲,男子作父亲不费什么力气,而女子当母亲则必须付出重大的代价。 

  7-4 两性行为模式的差异 

  某些社会生物学家有这种认识:鉴于上述种种理由,男子可能比女子更倾向于“乱交”——和尽可能多的女子发生关系:而女子则比男子专一性强得多,不愿和多个男子同时有性关系。这丝毫没有证明男子在性的问题上天生自私放荡。尽量多和异性结合、多生育后代,至少从进化的角度上讲是有利的。只不过男子较容易做到这一点,而女于却做不到罢了。至于“兴趣”的问题,在进化的历史上是没有地位的。 

  根据女子的实际情况,她需要有人帮助和照顾(亦或这是女性依赖性的原因)。所以女性选择的是那种忠诚型的男性。当然,男子也希望女性“贞洁”、并忠于他。只不过当他觊觎其他女子时,又希望对方不至过“迂”,把贞洁二字看得太重。社 会生物学家的计算结果是,若在全部女子中有 5 / 6 的忠诚型,全部男人中有 5 / 8 的忠诚型,群体在遗传上就是稳定的。当然,假定每个男人 5/8 的时间 保持忠诚,其余的时间去寻花问柳;而每个女子 5/6 的时间保持“贞洁”, 1 / 6 的时间纵情放荡,同 样可以实现进化上的稳定状态。可见,女子的自由度显然小于男子。 

  7-5 家庭幸福策略 

  社会生物学家认为,雌性个体受剥削,而这种剥削行为在进化上的主要基础是,卵子比精子大。由于这种生物学上的差异,使得雌性在处理两性关系上主要采取两种策略。其中之一称为”家庭幸福 策略”( The

  doniestic-bliss stratege )。 

  何谓家庭幸福策略?简单他说就是选择并保持雄住个体对家庭生活的眷恋和忠诚。为了简明易懂。还是举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例子方便些。是否能成为忠诚的文夫,这在男子中是有所差异的。如果女子能在婚前对此有所鉴别,并选择那种将会成为忠诚丈夫的人,无疑是有利的,为了作到选择合适的丈夫,并保持他对家庭的忠心,女子有两种必然采取的方法:一是长时间地搭架子,忸怩作态;半推半就、不置可否,即使心中愿意,也决不主动说出来,采取被动姿态,既是为了考验男方的忠诚度,也是为了将来的主动。另一种方式是让男方在婚前就进行重大的投资。例如提供无偿劳务、要求家庭用品和设备的必须数量、现金、存款等等,迫使男子事先进行投资,使未来的家庭趋于稳定:成家之后男子再抛弃女方,另找新欢,就要损失不少东西。 

  从理论上讲,从进化稳定的角度上看,只要能够使雄性个体付出昂贵的代价,不论是什么,都是可以奏效的,即使这种代价对于尚未出世的幼儿并无直接益处,也没关系。如果有一种动物的雌性都强迫雄性丢完成诸如杀死一条巨角毒龙,翻越一座万仞高山的伟业,然后才允许交配,那也会降低雄性交配后不辞而别的可能性。因为即使有的雄性企图抛弃自己的配偶,再寻新的雌性交配以传播自己更多的基因,但想到还得再去杀条龙或翻座山,这种念头也就没有多少吸引力了。但是必须有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大多数雌性都要坚持这种策略,否则就会无效——只要有相当数量的雌性并不要求事先付代价,那些要高价的就只好老死闺阃,终身莫嫁了。 

  7-6 大丈夫策略 

  什么是大丈夫策略( the he-man stratege ) 呢?人类并不采取这种策略,多见之于动物之中。表现形式为一雄多雌,人类也有一夫多妻现象,但毕竟为数不多,且也不是女性自愿采取,而是男人自己规定的。大丈夫策略是指雌性并不关心得到雄 性的照顾 , 而是把全付精力用于培育优质基因。雌 性实施这项策略的手段依然如故:拒绝交配。它们不轻易和任何雄性交配,总是精心遴选,慎之又慎。由于选择标准的一致,结果得以和雌性交配的只是少数几个幸运儿。例如,对海豹的研究表明, 4 %的雄海豹所进行的交配,占了总交配额的 88 %,其余 96 %的可怜家伙,只能分享 12 %。 

  7-7 炫耀行为 

  在雄性个体相互竞争,都想成为雌性个体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情况下,作母亲的能为其基因所作的最大好事,就是尽量生出个日后令人刮目相看的大丈夫式的儿子。使它长大之后,能赢得很多交配机会,从而使母亲的基因传播开去。换言之,能与一个诱人的具有大丈夫气概的雄性交配,很可能生出对后代雌性颇有吸引力的儿子,也就能有更多的后代。 

  这样,雄性个体就会自然而然地炫耀自己的出众之处,尽管这种炫耀本身看起来很可笑,很荒唐。例如孔雀和极乐乌的大长尾巴,鹿头上的叉丫三角,还有一种流苏鹬鸟,为了争夺雌性,把脖子上的羽毛倒竖起来,以示炫耀。 

  客观他讲,孔雀和极乐鸟的长尾巴并无用处,而雄鹿头上的巨角也不过是种累赘。这些东西本身对于生存甚至是不利的,它影响了动物行动的敏捷,给捕食者创造了方便条件。但是这种累赘似乎向雌性显示了这样的道理:你看,我拖着这么长的尾巴,照样生活得很好,这本身就说明了我的强壮。那些秃尾巴货,不是营养不良长不起尾巴来。就是战斗力不强被人给咬掉了。巨角虽然沉重,但它恰好是一种雄性的象征,头顶沉重的大角,仍然奔跑如飞,战而必胜,足以说明本身的强健骁勇。这样的雄性都不被选中,还有谁呢?于是长尾巴、大犄角也就在这种住选择压力之下得以进化了。不难看出,这种炫耀行为的解释,既能讲得通,又很荒诞。但这正是自然界的奥妙和迷人之处。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自然界中基因生存机器的所有成功的生存策略,都是矛盾着的选择压力之间的折衷产物,一种对抗的力量正是一种重要的促进力量。自然选择为生命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生存手段,从而创造了生命界的无限多样性。但是每种具体的生存之路,似乎都是横跨万仞绝壁的独木桥,梢有偏离就横遭不测。以雄性炫耀行为为例,不炫耀,得不到雌性垂青,基因传递不下去;炫耀吧,又给自己造成了各种困难和危险,甚至有杀身之祸。美丽的长尾巴很可能缠在树枝上脱身不得;过大的犄角也会加重负担,减慢逃避捕食猛兽的奔跑速度;斑斓绚丽的色彩比不那么惹眼刺目的平淡之躯更容易招来豺狼虎豹,鹰鹞雕鹫。面临着这种矛盾的处境,雄性必须作出选择:要么冒着风险去传播基因,争取交配机会,要么过安全些的生活,只此一生,一死了之。这里把雄性动物描述得好象有意识地去长长尾巴或花羽毛,其实自然不是这样,只不过是:炫耀者留下后代,还是炫耀者;不炫耀者,留不下后代,也流传不下去。 

  看起来雄性动物象个赌徒,为了赚一大笔,不惜输光赔尽。这还是由于精子廉价、卵子昂贵造成的。在任何物种里面精子的数量都远远超过了卵子,因此卵子比精子的处境好得多。任何一个卵子遇到精子的机会比起精子遇到卵子的机会要大得多,也就是说,卵子受精成为个体的可能性大,而精子“白活一世”的可能性大。因此,雌性个体不必象雄性那样具有吸引力就能保证它的卵子有受精的机会。 

  所以,对动物而言,一只雄性完全有能力使雌性受孕正是它炫耀的冒险本钱。它当然可能因华丽的奇装异服而招来捕食者,也可能被长长的大尾巴缠在丛林里。但在死亡之前,它可能已有一大批子女了。所以,从基因的角度看,炫耀还是合算的——没有吸引力,即使活得再长,连一次交配机会也没有,基因怎么传播?对基因来说,世代相传是高于一切的。用道金斯的话说:“一个雄性如果失去了它的不朽基因,那它即使占有了整个世界又有什么用呢?” 

  7-8 骡子难局与性不平衡 

  不是生物学研究表明性比率一般都是平衡的 吗?不是两性之比都在 1 : 1 左右吗?怎么会出现两 性行为上不乎衡现象呢?别忘了,雌性受孕生育一次是件费时费力的事,决不象雄性那样轻而易举。由于这个原因,雌性在“交欢”上总是比较挑剔的。因为在进化史上,她不挑剔就会吃大亏。大家都知道骡子,它是马和驴子杂交的产物,虽然身高体大,力气不小,可是不能生育。因此凡是投入到骡子身上的精力,都算白费了,基因在骡子身上只有死路一条。对骡子的父亲,问题倒也不大,反正精子有的是,死就死吧。可是骡子的母亲呢?怀孕、生产、哺乳,全功尽弃。所以骡子的母亲有充分的理由挑剔,避免这种不幸。 

  人类当然不等同于动物,不可能面临骡子难局。但也有个后代健康问题,还有近亲婚姻生育失败问题。血亲之间的婚配,容易产生不利的遗传后果,会造成致死基因和半致死基因的活动机会,造成后代畸形、滞呆、先天不良等等可怕的病症。因此,凡是存在乱伦禁忌的地方,女性比男性更严格地遵守这种禁忌。如果乱伦关系中年龄大的一方较主动,那么父女乱伦比母子乱伦更普遍。兄弟姐妹之间的乱伦,介乎前二者之间。 

  要这么一说,从全世界大多数社会一妻一夫制的现实看,倒是符合女子利益,男人反倒不大乐意了。这是由两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一、男人虽愿和女人乱交,但却不希望对方乱交,他愿得到性的垄断权,这也是自私目的使然。二、由于生产的发展,要垄断经济产品,并传之后代,这就是私有制的起源。 

  7-9 性快乐的进化意义 

  人类性活动的强度和变化也是独特的,性的目的几乎完全与生殖脱节。妇女性接受能力几乎是连续的,除了月经之外没有中断。为什么会这样呢?可信的解释是,这种特点促进了联盟;这种生理上的适应通过更紧密地把原始家族的成员结合在一起而提供了进化适应。通常,男女之间频繁的性活动是巩固对偶关系的机制。而且性活动的频繁也降低了雄性的侵犯竞争活动,在其他灵长类和哺乳动物中,当雌性进入发情阶段后,雄性的敌对行动就加强了。而在原始人类中,由于发情期的消失而减少了这种潜在的竞争,并确保了狩猎男子的联盟。 

  人类是性快乐的行家里手。他们通过审视潜在的伙伴,通过幻想、诗歌、歌曲以及各种令人愉快的微妙调情来纵情享乐,从而造成预先准备活动、最后导致性交。这一切只是联盟所必须的,而与生殖并无关系。如果授精只是性的一种生物学功能的话,那就应该以更经济的方法在很短时间之内完成。从动物界的情况来看,那些社会性差的物种就没有什么交配仪式。而那些长期成对的物种中就有着精密的求偶仪式。因此,人类的大部分性快乐都是促进联盟的强化因子。爱和性的确结合在一起了。 

  犹太教和基督教错误地评价了性的生物学意义。直到今天罗马天主教堂还断言性行为的基本作用是丈夫给妻子授精。他们以为上帝在人的本质中安排了不可改变的训令,而教会由此获得了权威,这是荒谬的。生物学规律是由自然选择造成的,并不需要任何宗教的或世俗的权威力量,那些无视生物学的理论家都错解了这些规律。从人类的遗传历史中可以推断出,性习惯首先是一种结合的机制,其次才是生殖的手段。 

  7-10 同往恋的进化原因 

  甚至同性恋也具有生物学上的意义。同性恋毕竟是一种联合的形式,正如异性恋行为的主要内容是加强关系一样,同性爱好也可以有遗传基础,由于给携带者带来了好处,同性恋的基因就可能在原始社会中传播开了。 

  既然同性恋者没有孩子,怎么会在群体中传播他们的基因呢?一种答案是,由于他们的存在,他们的近亲会有更多的孩子。原始社会中的同性恋者可以帮助同性成员,既可以帮着打猎,也可以帮助采集,还可以帮助做家庭事务中的各种工作。在家里由于不作母亲,所以工作起来特别有效,从而大大帮了其姐妹的忙。这样,如果近亲的生存和生殖大受其益,他们所分载的同住恋基因也就会传播开来。基因库里有同性恋基因的群体更有优势。可以把这种概念称为同性恋起源的“亲缘选择假说”。 

前一页
回目录
后一页
秀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