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文选》

拿破仑著 陈太先译

 

1799年下半年战事纪要①

 

 


  一、秋季战役计划。二、蔼尔维提方面军②和下莱因方面军的行动,苏黎世战役(1799年9月24日)。三、英俄联军远征荷兰,卑尔根战役(9月19日),埃格蒙特战役(10月2日),卡斯特里库姆战役(10月8日),英俄联军投降(10月18日)。四、意大利方面军和阿尔卑斯方面军的行动,诺维战役(8月15日),热诺拉战役(11月4日)。五、评论。

  ①②指瑞士方面军,瑞士人自称蔼尔维提人。——译者

  一

  苏沃洛夫的辉煌胜利使保罗皇帝更加疯狂地反对共和国。他派出了几个军团远征:柯尔沙科夫将军统率三万人开往瑞士,加尔特曼将军统率一万八千人乘英国军舰开往列韦尔,另有一万一千人开到意大利补充苏沃洛夫的部队。这样就使得俄国参加这次战争的兵力达到九万人。但俄国人忍受不了伦巴迪亚的炎热天气。来自各个不同民族的官兵混合在一个军队里只会引起一些不便。奥地利的将军们不大满意苏沃洛夫的战术,后者的粗野作风也惹得他们生气。各盟国政府议定四个方面军同时配合行动,即:在梅拉斯指挥之下的由奥地利人组成的方面军在意大利作战;在苏沃洛夫指挥之下的由俄国人、瑞士人及法国逃亡分子组成的方面军在瑞士作战;在查理大公指挥之下的由奥地利人和帝国军队组成的方面军在莱因河下游作战;最后,在约克斯基公爵指挥之下的由英国人、俄国人及奥兰治派①组成的方面军在荷兰作战。约克斯基军队在占据阿姆斯特丹和恢复总督政权以后,就应当进入比利时并与下莱因方面军会师。

  在法国政府方面,它并不因失败而灰心丧气,它尽一切努力来补充它的军队。蔼尔维提方面军实力最强。马塞纳接二连三地接到命令,要他赶在俄军前头抢占苏黎世。政府把机动部队编入下莱因方面军,并把下莱因方面军交给缪列尔将军指挥。政府任命茹贝尔将军为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按照士兵的意见,他是有能力改变法军现状并恢复1796年的美好日子的。最后,在多菲内②边界上还成立了一支新的军队,交给在罗马和那不勒斯两次战役中因获胜而成名的商皮奥纳将军指挥。

  ①旧制度的拥护者。——俄文版编者

  ②法国旧省名,在东南部。——译者

  二

  蔼尔维提方面军 马塞纳利用巴黎不耐烦地等待他开始军事行动的机会获得了新的军队。8月12日,他命令列库尔勃指挥的二万五千右翼部队向前推进。与他的右翼相对抗的奥军左翼部队仅二万人。因此列库尔勃很快就把奥军赶出施维次、格拉里斯、圣哥达尔德等地,迫使他们退到莱因峡谷。法军抓住了几千名俘虏,缴获了一些军旗和大炮。这些在大陆最高地点激烈进行的战斗使全欧视线都集中在列库尔勃身上。马塞纳自己率领中路部队向苏黎世推进,14日开始进攻苏黎世,可是在这个城市的城墙下被挡住了。17日大公也企图架桥渡过阿勒河迂回法军左翼,以便把他们从阿尔卑斯山上他们所占据的坚固阵地上赶出去,但是没有成功。19日俄军柯尔沙科夫的先头部队也到达苏黎世。

  就在这个时候,下莱因方面的法军转入进攻。缪列尔将军离开他的曼海姆司令部,带领二万人于8月25日开往海得耳堡,9月2日包围菲列浦斯堡,炮轰城市五昼夜,把全城所有房屋炸成瓦砾。大公看到派往沙弗豪森去援助斯塔腊伊将军的八营兵力不足以掩护德国,而盟军已按照各国政府所通过的作战计划在荷兰登陆,于是他撇开蔼尔维提方面军,前往莱因河下游。9月4日他到达多瑙新根,12日到达菲列浦斯堡。这就迫使缪列尔将军撤除对菲列浦斯堡的包围,而留下拉罗什将军带六千人在曼海姆,自己退过莱因河。17日大公进攻曼海姆要塞。奥军在冲击之下占领了这个要塞,并俘获一千五百名法军。

  在苏沃洛夫方面,他离开了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的职位。9月14日,他带领二万三千人抵达伯伦左纳。这二万三千人是陆续到达半岛①的五万一千俄国军队中保存下来的人数,其他三万一千人有的被俘、有的阵亡、有的在医院中休养。他在伯伦左纳接任蔼尔维提方面军总司令的职务。他在阿尔卑斯山麓耽搁了十天,只是到9月24日才占据圣哥达尔德,进入瑞士和罗津堡及奥奋堡的军队会师。会师以后,他在这个地区就有了三万五千人。连同哥特策将军的奥地利军团(二万五千人)及柯尔沙科夫的俄国军团(三万人)一起计算,他的总兵力达到九万人,而法国的流亡分子及瑞士的暴动分子还未计算在内。

  ①意大利。——俄文版编者

  马塞纳终于感到决定性的时机来到了,他一天时间也不能耽搁了,因为如果把时间让给苏沃洛夫到苏黎世来,他的处境就会发生危险。他的总司令部设在连次堡。梅纳尔将军指挥他的左翼,阵地在阿勒河口到巴登一带。洛尔日将军驻守利马特河岸的迪耶提康。莫尔特叶将军驻扎在集耳河上的阿德利什维列,以监视苏黎世,克列英将军带领预备军驻在罗伊斯河上的布雷姆加顿。苏耳特将军驻守格拉里斯,他把他那一师人布防在林特河左岸(直到河源为止)和苏黎世湖左岸一部分地方,并同莫尔特叶保持着联系。列库尔勃将军带了三个师团驻守在瓦津的右边和圣哥达尔德。沙勃兰将军统率着巴塞尔营。马塞纳的军队总共达九万人。由此可见,两军的人数大致相等,但苏沃洛夫的主力离他的总部还很远。柯尔沙科夫的司令部设在苏黎世,他的右翼(由一个奥地利师团组成)在阿勒河口连接莱因河的地方。几个俄国师团占据利马特河岸(从克林格瑙到苏黎世)和苏黎世湖右岸至腊珀斯维耳一带。哥特策将军率领其余的奥军占据林特河右岸、乌次纳赫、慎尼斯和韦森等地。他的司令部设在卡耳日勃鲁涅。林特河、苏黎世湖、利马特河、利马特河口以下的阿勒河以及巴塞尔以上的莱因河,把各部分敌军隔开了。

  法军只要把战争移到苏黎世湖及利马特河右岸,就能够利用查理大公和苏沃洛夫尚未会合的机会拿下苏黎世。利马特河是一个相当大的天然屏障。从苏黎世到利马特河流入阿勒河的入口处,整个五法里长的地区都是由俄国军队防守的。可是在苏黎世向下二法里远的地方,即在迪耶提康村附近,利马特河流过平原并形成一个河湾。这个河湾使分布在河右岸的敌军不能防守渡口,因而对我军有利。9月23日夜间马塞纳在这个河湾两端(迪耶提康村附近)布置了配有二十门大炮的炮兵连,同时把载运架设浮桥器材的马车拉来。过了几点钟以后,工兵把浮桥架好。俄国步兵听到人马喧声后,发射了一阵激烈的炮火,但被法军炮兵击退。加赞将军首先渡过这条河,乌迪诺将军和克列英将军跟着过河。25日日间他们进攻亨格高地及苏黎世堡。莫尔特叶将军沿湖的左岸向沃利斯哥芬村前进,他的部队和驻守在城外苏黎世桥附近阵地上的一个俄国师团发生战斗。两岸受攻击的俄国军队顽强地守卫着阵地。他们在25日夜间还在苏黎世城内坚守了一段时间,但最后还是被法军攻开城门。柯尔沙科夫退到莱因河右岸时,他的军团只剩下一半人了。在这个战役中他们一共损失了一万五千人,还损失了一些仓库、医院及辎重车。

  25日拂晓,苏耳特在慎尼斯村架桥渡过林特河,占领格里瑙并进攻哥特策的奥地利军团。哥特策将军在法军头一阵射击中就被子弹击中阵亡。他是瑞士人,但得到奥军的完全信任。他在这样一个时候阵亡对奥军是一个致命的打击。驻在腊珀斯维耳村的一个俄国旅团(它构成柯尔沙科夫军团的左翼)赶来支援奥军。法军击退并打垮他们。奥军被迫渡回土尔河,法军跟踪追击,一直追到利赫田什帖英村。结果奥军被截断联系并被赶出战场很远。

  就在9月25日这一天,满怀美好愿望的苏沃洛夫跨过圣哥达尔德山口。这时他大声宣称:他的打算不仅要包围林特河和罗伊斯河这两条战线上的法军右翼,而且要打破进军的常规,直接开往卢塞恩及伯尔尼,并在几天之内把法军击退到汝拉山脉。他经过阿耳托夫、勃鲁宁和施维次①,最后于9月29日到达格拉里斯。列库尔勃因兵力不够,所以避开战斗,没有去阻止他前进。苏沃洛夫到达格拉里斯以后,就得知苏黎世那儿业已战败,马塞纳正率领一万八千人支援法军右翼。这就迫使他不得不采取这些必要的措施:退出瑞士并把掉队的、受伤的、生病的以及大批被俘的人丢给了胜利者。10月8日,他率领残部抵达科伊列,他被这个以吉兆开始的战争的悲惨结局弄得心灰意冷。

  ①苏沃洛夫没有走到施维次就从穆田转往格拉里斯。——俄文版编者

  柯尔沙科夫与奥地利军团会合以后,渡回莱因河左岸并向土尔河推进,作出到苏黎世去援助苏沃洛夫的姿态。马塞纳从正面去迎击他们,把他们打败并把他们击退到莱因河右岸。10日7日马塞纳占领康斯坦次。驻在那儿的康德军团受了巨大损失。

  下莱因方面军 列库尔勃将军在这次战争中获得了声誉,显示了才干及勇敢精神,因此被政府任命为下莱因方面军的总司令。他怀着不辜负政府信任的心情和立功的热望,于10月10日到达斯特拉斯堡。他匆忙地集结了二万人,编成四个师团,分别由拉博尔德、聂伊、列格兰和巴腊格·德·伊利耶指挥,并把总司令部移到维斯洛赫。他向代替施瓦尔岑堡公爵担任美因河和内卡河之间奥地利监视军团司令职务的赵尔格尔将军发动了进攻并把他击溃。赵尔格尔将军在增援的骑兵到达以后驻扎在列伊林根,即在莱因河到内卡河的中途,离菲列浦斯堡只有一站路程。他经过海耳布朗及斯图加特与驻在多瑙河上多瑙新根的大公大本营保持联系。法军迫使他放弃他的阵地以后就包围了菲列浦斯堡。拉博尔德师团负责围攻,其余三个师团负责占领内卡河和莱因河之间的整个地区。奥地利将军梅尔委耳特带领主力军的一个师监视着克耳渡口,并防守着黑林山的出口。苏黎世战役的失败迫使大公离开莱因河下游,把他的部队开往多瑙河上游。

  列库尔勃利用这个机会前往海耳布朗,以便进攻斯塔腊伊军团的中路,但是被击退,并被迫退回到内卡河。11月7日,他撤除了对菲列浦斯堡的包围,占领了海得耳堡前面的阵地,右面有莱因河,左面有内卡河,以便掩护有一座桥梁的曼海姆。不久他从莱因河沿岸的几座要塞里获得了一些援军,因而使自己的兵力增加到三万人,于是他重新向前推进。拉博尔德将军指挥右翼,第三次包围了菲列浦斯堡。巴腊格·德·伊利耶率领左翼沿内卡河右岸曲折前进。聂伊和德坎两将军率领中路经津斯海姆向厄品根前进。列库尔勃在勃鲁赫扎耳附近打败企图阻止他前进的洛林公爵并把他击退到恩茨河。大公派斯塔腊伊将军带领骑兵和步兵去指挥监视军团,并命令他以进攻方式制止法军扰乱德国的安宁。11月22日,斯塔腊伊进攻法军中路并占领厄品根和什帖田。12月2日在津斯海姆及韦伊列尔附近重新开始了激战。列库尔勃重新被迫退却。他解除了对菲列浦斯堡的包围,把司令部先移到维斯洛赫,以后又移到什魏岑根,使右翼连接莱因河(在曼海姆上游),左翼衔接内卡河(在捷谦海姆上游)。这样一来,他就占领了一个难以撤退的危险阵地。12月5日,他同斯塔腊伊将军缔结了停战协定。协定规定法军可以留在莱因河右岸过冬。大公对于协定的批准曾提出一个特别的保留条件,12月11日他又拒绝批准协定。但列库尔勃已部分地达到了他的目的:他利用六天停战时间平安地把军队撤离莱因河右岸,并在左岸的美因兹和朗道之间占据了过冬营房。

  三

  高卢-巴达维亚①方面军 英国作了大规模远征的准备。俄国军队集结在列韦尔。圣詹姆士政府并不隐瞒自己对荷兰的意图,这或者是因为它想分散法国政府对意大利和瑞士的注意力,或者是因为想预先通知奥兰治派。在海军上将东坎指挥之下的英国舰队拥有各种等级的军舰五十五艘,另有一百八十只船组成的运输舰队载运着厄别尔克罗比师团的一万二千人,它们均自英国启碇。8月19日从荷兰海岸上已能望见这支舰队。21日巴达维亚执政府通知指挥高卢-巴达维亚方面军的总司令布律纳将军,说英国海军上将已向停泊在特克塞耳的荷兰舰队和赫耳德尔的总督要求悬挂奥兰治王朝的国旗。

  ①即法国-荷兰。——俄文版编者

  布律纳的军队有三万人,即二万荷兰人和一万法国人。二万荷兰人编成两个师。第一师由登迭耳斯将军指挥,驻扎在海牙至特克塞耳一带,第二师由杜芒索将军指挥,驻扎在弗里斯兰,司令部设在格罗宁根。一万法国兵编成三个师。一个师奉命防守泽兰,另两个师(从尼姆委根起)沿莱因河和马斯河布防。

  总司令没有确实了解敌军的企图,因此不能决定从边界线上哪一据点撤回部队。他认为敌军既可能在塞耳德河进攻他,也可能在马斯河、弗里斯兰及赫耳德尔进攻他。所以他只命令登迭耳斯将军把他那一师人集中在赫耳德尔附近,因为赫耳德尔是他的防区内的极为重要的一个据点。许多情况证明他这种做法一开始就是正确的。敌军舰队由于天气不好曾离开赫耳德尔几天,但于8月26日又回来了,并在特克塞耳海峡南面二法里处的海岸附近出现,还有几艘巡洋舰抛了锚。8月27日拂晓,敌舰让厄别尔克罗比师团在积在捷伊着-达伊克旧堤原址上的沙丘前面登陆。这些高达九至十法尺的沙丘沿着海水浸没的海滨构成一道长达一百法尺的斜堤。登迭耳斯将军认为不需占据堤顶,他命令法军一俟敌军登陆,立即攻击敌军侧翼。

  英国的轻装部队在几营掷弹兵的支援下,由几艘停泊的军舰掩护登陆。他们在受到法军攻击以前有足够的时间整队和准备战斗。他们的左翼只受到小部队的轻微的攻击,但右翼却受到了猛烈的攻击,因为这边是登迭耳斯将军亲自指挥的。可是,他们击退了法军的进攻,经过几小时战斗以后,使得登迭耳斯损失了一万人而退却了。英军的损失大约五百人。因为英军已经登陆,所以登迭耳斯认为坚守赫耳德尔阵线已不可能了。当夜他撤出这个阵地,退守捷伊普。敌军在第二天占领赫耳德尔,并在那儿升起奥兰治国旗。30日,由九艘战舰组成的荷兰舰队向英国海军上将投降,并改挂奥兰治国旗。舰队上的海军士兵愤而起义,逮捕了投敌的海军上将斯托利和全部军官。他们的起义行动为他们增添了光荣。这次起义给阿姆斯特丹民族运动发出了信号。这个大城市里的居民对投敌的卑鄙行径表示极端愤怒。各省开始成立了掷弹兵营和猎骑兵营并向加勒姆集中。巴达维亚执政府大声疾呼地宣布了民族的意志,决心保卫自己的领土到最后一滴血,如果必要的话甚至可以放弃首都。

  9月1日,登迭耳斯对于援军未来以及面临的受攻击的危险感到不安,他打算放开水闸,淹没整个地区以便防守。他把左翼撤退到阿尔克马,右翼撤退到珀美伦德,借以掩护阿姆斯特丹。可是布律纳将军终于看破了敌军的企图。他下令把全军集中,把总司令部移到阿尔克马,把古维昂旅团布置在沙丘上:右翼接近阿尔克马运河,左翼靠着被水淹没的海岸。由比利时调来的法军已陆续到达,他们编成了旺达姆师团。登迭耳斯师团构成法军中路,它的右翼依靠阿温哥恩。杜芒索师团离开弗里斯兰,9月6日经过阿姆斯特丹,8日到达新阵地。这时布律纳将军部下有二万五千人处于备战状态。他据守的战线长达三法里,而且把守卫侧翼的士兵派到哥尔恩的聚德尔捷。旺达姆师团组成他的左翼,据守着一法里半长的防线,直到阿尔克马运河止。杜芒索师团担任中路,驻在通往朔尔丹运河的桥边。右翼由登迭耳斯指挥,驻在乌德卡尔斯彼耳阵地上。由此可见,左右两个师团的阵地相隔达四千法尺。总司令部和预备军仍驻在阿尔克马。

  英军总司令部驻在捷伊普一带阵地上,右翼在佩顿后面靠海,有从巡洋舰队及炮舰上面发射的侧射炮火作掩护;中路驻在克腊卡丹村一带,他们在那儿已构筑了防御工事;左翼驻在厄斯尼根堡和圣马尔田村对面。英军把捷伊普作为炮兵阵地。这个阵地有三法里长。捷伊普是一道大堤。它从阿尔克马运河河口沿右岸向上游延伸到克腊卞丹村,长达一又四分之一法里。它在克腊卞丹村转弯与海岸平行向特克塞耳延伸四法里,止于聚德尔捷。英军在登陆后的最初几天,东坎将军的处境是很危险的,可是在五百人的旅团到达以后,他已有一万八千人了(包括海军部队)。由此可见,英军在最初几天的兵力比法军要少一半,就是在第二批护送舰到达以后它的兵力还是比法军少三分之一。这就促使布律纳将军能转入进攻。

  9月10日拂晓,布律纳把部下分为六个纵队开始进攻。右翼两个纵队由登迭耳斯指挥向圣马尔田及厄斯尼根堡村前进,中路两个纵队由杜芒索指挥向厄斯尼根堡及克腊卞丹村前进;左翼两个纵队全是法国兵组成,在旺达姆的指挥下分左右两路前进:右路沿阿尔克马运河左岸的堤坝前进,左路沿着高出被水淹没的海岸的沙丘前进。法军在集结到出发地点时,队伍拉到三法里长。旺达姆沿着堤坝前进时被阿尔克马运河阻住了。他同时受到驻在捷伊普的炮兵连和舰上炮兵的射击。他既没有架浮桥的器材,也没有后备炮兵。他在探定运河的深度以后(在探测中还淹死了几名士兵)被迫退却了。杜芒索和登迭耳斯占据了几个村子,可是在进攻堤坝时被打败,而且也被迫退却了。法军退回到自己的原阵地,敌人没有追击他们。这一战法军伤亡达一千二百人,英军损失了五百人。

  总司令在这次挫折之后,放弃了强行通过敌人阵地的企图。他积极地着手构筑防御工事,等待已答应给他的援军的到达。9月14、15、16和17日,约克斯基公爵率领英军第二师和格尔曼将军指挥下的俄罗斯军团登陆。当时他指挥下的英俄联军总数达到四万人。在高卢-巴达维亚军方面,它从9月10日到19日先从法国获得了六千援军,而后从荷兰获得了三千援军。这些军队补充了它在8月27日和9月10日两次战斗中所受的损失。它的兵力又达到二万八千人,其中一万四千是法国人。因此,这一切情况都向约克斯基公爵表明:他不能坐失时机。

  果然,他于9月18日夜晚开始进攻。厄别尔克罗比将军带领一万二千人往哥尔恩前进,企图迂回法军右翼。19日早晨他们推进到那儿,俘获了留在那儿负责监视侧翼的二百五十名巴达维亚兵。同日,约克斯基公爵率领其余的六个纵队开始进攻。右翼两纵队由十二营俄军和四营英军组成,在格尔曼将军指挥之下,经阿尔克马运河与北海之间的路线前进。中路两纵队由东达斯将军指挥,每个纵队由八营英军和三营俄军组成。他们经克腊卞丹村出来进攻杜芒索的阵地。左翼两纵队由帕耳特尼将军指挥,进攻登迭耳斯将军和乌德卡尔斯彼耳的阵地。将军幕僚罗斯托兰率领一个法军师团的先头部队在朔尔丹桥一带对格尔曼部队阻击了几小时,然后秩序井然地退往占领卑尔根的古维昂旅团那儿。格尔曼将军进攻了这个村子,而且经过刺刀冲锋后拿下了这个村子。东达斯将军在强行越过瓦尔缅格尤津村附近杜芒索军队的阵地后,被筑在朔尔丹桥附近的多面堡阻住了。他远远地落在俄国纵队的后面。旺达姆将军乘此机会包围了卑尔根。他的军队以刺刀冲锋进攻俄军,夺下他们的大炮、军旗并俘掳了格尔曼将军本人。其他几位俄国将军也非死即伤。在此以前业已打退敌军对自己防御工事多次进攻的登迭耳斯将军,在从中路及左翼传来的胜利的鼓舞下走出他的多面堡,进攻帕耳特尼将军。但是他被击败了,受了颇大的损失。他丧失了他的坚固阵地,被迫经过兰德伊隘口向后退却。约克斯基公爵因格尔曼师团惨败而苦恼不堪,他退回捷伊普后面的营房里。这一天他损失了五分之一的兵力、七面军旗和二十六门大炮。高卢-巴达维亚方面军伤亡三千二百人。厄别尔克罗比将军在获悉战败消息以后立即退出哥尔恩,返回自己的营地。这个胜仗提高了荷兰人的士气,引起了他们的希望。受到聚德尔捷方面威胁的阿姆斯特丹由国民自卫军和六十只由敦刻尔克调来的法国炮艇护卫着。布律纳将军虽然获得了胜利,但仍旧清醒地继续在自己的阵地上加强防御工事。

  一个俄罗斯预备旅团(三千人)赶来增援联军。卑尔根战斗和疾病流行所造成的损失使联军大大地削弱,以致在10月初它的队伍总计只剩下三万人。高卢-巴达维亚方面军在得胜之后几天获得了七千名法军和三千名荷军的增援。它已达到三万人,而且还在等待新的援军。因此,约克斯基公爵必须在两条道中间抉择一条:或者放弃他的侵略活动,或者冒险再战。10月2日他的部队分成四个纵队出动:右路纵队由厄别尔克罗比将军指挥,中路由厄先将军指挥,左路由东达斯将军指挥,第四纵队由帕耳特尼将军指挥。各纵队兵力相等,都是十二个营,但头两个纵队是由尚未参战或者至少是尚未受到重大损失的部队组成的。厄别尔克罗比和厄先两纵队在阿耳克马运河和北海之间曲折前进。东达斯纵队向朔尔丹桥前进。约克斯基公爵的企图是占据埃格蒙特,并沿着通向科基耳的大路绕过阿耳克马前进。他这个企图未获成功。他对卑尔根所进行的一切进攻都被古维昂将军打退了。俄军纵队又遭到巨大的损失。这个称之为阿耳克马战斗的结局还未决定。两军都留在战场上过夜。但3日清晨布律纳下令退却,退却是在联军眼前秩序井然地进行的。随着布律纳撤出卑尔根、埃格蒙特和阿耳克马等地,联军就进驻这些地方。3日黄昏高卢-巴达维亚方面军进驻别韦尔韦伊卡附近的阵地。这个阵地的战线最短,它是所有阵地中最好的一个阵地。法荷联军在这里增加了六个营,它们是从法国开来的。

  4日和5日,两军都在对峙中。双方一天不打仗,就一天对法军有利,因为法军一直不断地在获得新的援军。约克斯基公爵决定进攻。古维昂将军的军队为法军左翼,布防在韦伊克安泽附近,连接着海岸,布迭师团驻在防线正面,杜芒索师团担任右翼。登迭耳斯推进到彼尔美廉德后边去掩护阿姆斯特丹。两军整日激战。巴库姆、利缅和卡斯特里库姆等阵地几次易手。在布律纳用骑兵进攻以前,双方互有胜负。骑兵的进攻使敌军队伍溃乱。他们放弃了所有阵地,丢下了六门大炮,并且由于许多人被俘,因而在人力上也受到重大损失。他们直退到埃格蒙特才得以集合。当时帕耳特尼师团打定主意和登迭耳斯将军谈判,企图使后者上当而不参加这次战斗。这天称之为卡斯特里库姆战斗的结局迫使约克斯基公爵于10月7日退回捷伊普阵地,他的军队减少到二万四千人。法军兵力较强,而且每天都在增加援军。敌军远征结果不佳。

  10月15日,布律纳的部队向前推进了。他的左翼占领了海边的卡姆普附近的阵地,右翼占领了文克耳前面的聚德尔捷,包围了捷伊普敌军的设防兵营并打算攻克它。可是约克斯基公爵请求投降,为了这个目的派遣诺克斯将军到总司令部来。10月10日签订了阿耳克马投降条约。根据这个条约,公爵必须在最短期间撤离荷兰,放弃赫耳德尔的炮垒,而且不得破坏;另外,他还必须释放八千名法国俘虏。

  荷兰完全有理由要求交还它的舰队,可是没有成功。

  条约中的条件都被切实履行了。11月19日,英俄联军的最后一个梯队离开了荷兰。这支拥有四万五千人的精锐部队竟败在数量和质量都不及自己的法荷联军手里。

  在一个月当中,两军进行了一场战斗和三个战役:1)进攻捷伊普。在这次战斗中,高卢-巴达维亚方面军的人数较多,可是英军拥有防御工事。说实在的,这只是一次侦察战斗。在这个战斗中,一切优势都在英军方面;2)决定荷兰命运的卑尔根战役。英俄联军虽然由于抽出厄别尔克罗比军队而削弱了,可是在战场上它们的人数还是占优势;3)阿耳克马战役。在这次战役中,两军兵力相等;4)卡斯特里库姆战役。在这次战役中,高卢-巴达维亚方面军虽然在战场上的兵力最强,但投入战斗的兵力却和敌人相等,因为登迭耳斯的部队被派去掩护阿姆斯特丹了。英俄士兵都是训练有素的。荷兰士兵的训练较差,其中有许多人临阵脱逃。可是在象荷兰这样的国家里,由于处处都有不能徒涉通过的运河、沼泽及大水作掩护,所以到处都是有利的、甚至无法攻克的阵地。因此,它的防务能够靠比敌军质量差的军队来担任。

  四

  意大利方面军 俄奥联军在特雷比亚河战役以后分开了。弗雷列赫师团被派往罗马。克列纳乌师团占据了托斯卡纳和斯佩戚亚,并把前卫推进到谢斯特里以便从东面威胁热那亚。两个师团对亚历山大里亚和托尔托纳进行了围攻,一个师团包围了科尼要塞。还有四个师团被派往意大利的圣哥达尔德山麓、锡姆普郎山麓、圣伯纳山麓的阿奥斯塔盆地和蒙谢尼斯山麓的苏札盆地。最后,还有六个师团驻在诺维对面波措洛-佛尔米加罗的监视营垒里,借以掩护对托尔托纳和亚历山大里亚的围攻。

  7月9日乌尔比诺要塞投降了。22日亚历山大里亚以鼓声发出投降信号,二千七百名守军都当了俘虏。这是一座坚固的堡垒。围攻刚刚开始,由于一座棱堡的崖壁上端中了几发炮弹而正面倒塌了,同时由于三角堡及壕沟被毁损了,守军防务会议就断定缺口已被打开,因而认为自己有权投降。其实这座要塞还可以坚守几个星期。7月30日,在构筑堑壕之后不过七天,曼图亚也开门投降了。这就使得克腊伊的军队能够进入波措洛-佛尔米加罗兵营,以加强那儿的驻军。曼图亚投降的消息在法国引起群情愤慨。投降条约签字以后,围城军队、守备军队和居民共同努力,开始恢复被水冲毁的堤坝,以保障要塞的防务。

  这三件意外事情改善了俄奥联军的处境。

  那不勒斯军和意大利方面军的并入,加上法国援军的到达,使茹贝尔的兵力达到六万人。同时商皮奥纳将军也在格勒诺布尔接受了指挥阿尔卑斯方面军(三万人)的职务。这两个方面军合并在一起总计有七八万人。

  8月13日茹贝尔把他的总司令部从坎坡-马朗移到博尔米达河谷。他的军队共有四个师团,每个师团有三个旅团。他把全军分为两个军团。瓦特廉和拉布阿西耶尔两个师团由盛西尔将军指挥,从科尔尼耳扬兵营出发,越过博克特,在诺维右面的亚平宁山脉的最末一些支脉上列成战斗队形。这些支脉高出整个平原。列木安和格鲁思两个师团在彼临昂将军指挥下组成全军的左翼,他们向阿克维前进,对别耳加尔德军团作了强有力的攻击并击退他们。14日,左面接近帕斯土兰纳村的阵地被他们拿下来了,他们的右翼驻在朝诺维的方向。总司令部仍驻在卡普里。晚上,总司令到了诺维,在那儿召开了军事会议。这时苏沃洛夫由于事先得到彼临昂的活动情况就匆忙集结了他的军队,把左翼布置在斯克里维亚河一带,把右翼布置在博斯科,把总司令部设在波拂洛-佛尔米加罗。茹贝尔在得知曼图亚投降和克腊伊部队到达的消息以后,认为目前这个会战已没有意义了,而所有将军们也一致认为不必再进行这个会战。为了从山地下到平原并扩大步兵可能获得的胜利,法军的骑兵又感觉得不够。于是茹贝尔打算拖到第二天作出最后决定,但敌人已抢先发动了进攻。

  苏沃洛夫的右翼和左翼均由奥军组成,分别由克腊伊和梅拉斯两人指挥,中路则是由俄军组成的。他这支军队的步兵比法军多五分之一,骑兵则多两倍。8月15日拂晓,克腊伊进攻帕斯土兰纳附近的法军左翼。茹贝尔急忙赶到那儿。他的军队从帕斯土兰纳到斯克里维亚河布成一条战线,距离超过六千法尺,实在不便于应战。他亲自带领左翼一个旅团去迎击敌军,以便制止敌军前进。可是在敌军头一阵扫射中就有一颗子弹击中他的胸部,他倒下死了。还留在军队的莫罗将军接替他指挥全军,整天抗击着苏沃洛夫的进攻。俄军三次进攻诺维,企图占据这个城市,但三次都被击退。当俄军第三次进攻时,瓦特廉将军离开他的阵地,冲进平原,包围了敌军左翼,打败了它并向前追击了四分之三法里。梅拉斯乘瓦特廉师前进的机会,急忙前去抢占瓦特廉所留下的阵地,而刘津扬将军则率领前卫向诺维通热那亚的大路前进,从而截断了法军的后路。盛西尔立即赶到那儿,进攻刘津扬,把他打败并把他俘获了。但梅拉斯仍不泄气,因而瓦特廉无法重新夺回自己原有的阵地。这时已是下午五点钟。莫罗下令开始撤退,并指示部队沿着帕斯土兰纳通加维的道路向左延伸战线。彼临昂将军奉令率领格鲁思师团掩护撤退。晚上,他还留在帕斯土兰纳村前面,阻遏敌人的进攻;但最后被敌军四面包围,身上负伤,做了敌人的俘虏。格鲁思和科利两人也遭到同样的命运。法军的半数辎重和车辆均落入胜利者手中。莫罗的军队在加维集合,仍据守原先的阵地。俄奥联军的损失也很巨大。在法军撤退以前,他们的损失超过法军一倍。

  商皮奥纳在8月13日开始行动。卡姆潘师团跨过小圣伯纳山口,以冲击方式拿下蒂罗耳兵营并占领阿奥斯塔盆地。另一个师团从蒙谢尼斯山上下来,驻在苏札附近。第三个师团也开到阿奥斯塔盆地。第四个师团则翻过阿尔让提埃尔山口,进占巴里斯卡德。但他们这些行动都已经晚了。当苏沃洛夫获悉他们这些行动的时候,诺维战役已决定了整个战争的命运。8月16日,苏沃洛夫把总司令部移到阿斯提。克腊伊留下指挥波措洛兵营的部队。梅拉斯前往布拉,视察对科尼要塞的包围。在这之后,俄军按照盟军所采取的总作战计划开往瑞士。

  法军在意大利所占领的要塞现在只剩下托尔托纳和科尼两处,其余的均已投降。9月1日托尔托纳要塞也宣布投降。有关方面同意:如果在11日以前援军不到的话,它可以在11日投降。暂时指挥意大利方面军的莫罗将军决心拯救这座要塞。9月9日,他带领三万人向谢腊瓦列及诺维前进。克腊伊立即用他的监视军向他进攻并把他击退。莫罗受挫后,退回原阵地,托尔托纳于9月11日开门投降了。要塞的钥匙交给了苏沃洛夫。以后他就乘驿车直接往圣哥达尔德山鹿,和业已抵达那儿的俄军会合。梅拉斯受命指挥意大利境内的所有奥军。

  为了支援莫罗的军事行动,商皮奥纳命令他部下的四个师团发动进攻。杜格姆师团从阿奥斯塔开往夏提荣,被巴尔德炮垒挡住了,只有轻装部队通过了山口而走近伊夫雷阿。驻苏札的那个师团推进到离都灵几法里的地方,但是也被敌军阻住了。商皮奥纳把他的总司令部移到皮涅罗耳,开进了平原,并带领八九千人向斯土腊河边的福斯萨诺挺进。这就迫使梅拉斯不得不解除对科尼要塞的包围。克腊伊打败莫罗以后,立即赶来援助梅拉斯。他和梅拉斯会合之后就向福斯萨诺推进,9月18日 他们打败了商皮奥纳,并把他赶到阿尔卑斯山脉后面。此后,克腊伊仍旧回到波措洛,而梅拉斯则返回他的特里尼塔司令部;司令部离科尼只有三法里,因而他又包围了科尼要塞。督政府终于把阿尔卑斯方面军和意大利方面军合并了,委任商皮奥纳担任总司令。商皮奥纳于9月20日抵达热那亚。他把全军分成三个军团:盛西尔指挥右翼军团(一万五六千人),负责防卫博克特、热那亚及博尔米达河谷;杜格姆指挥左翼军团,布防在布里昂松。左翼军团由阿尔卑斯方面军现有的部队编成,人数为一万二千至一万五千。中路军团由列木安、维克多、缪列尔及格烈尼叶四个师团编成,人数大约二万五千。商皮奥纳把军队推进到科尼外围,以阻止梅拉斯围攻这个要塞。因为科尼是法国人在意大利保留着的唯一要塞,所以保卫这个要塞对他们是很重要的。商皮奥纳的打算是在皮埃蒙特平原上过冬,以便到次年春初恢复进攻,而不要再翻过阿尔卑斯山。梅拉斯顽强地继续围攻科尼,但他后来又不得不懊悔,因为他在斯土腊河和彼集奥之间的战线被法军突破了。他在维拉诺瓦、芒多维及卡尔腊等地都打了败仗,被迫退出整个斯土腊河右岸,并放弃特里尼塔的司令部。他退到斯土腊河左岸集合他的军队。

  在杜格姆方面,他从日内瓦山上下来占领了皮涅罗耳和萨卢佐。商皮奥纳为了便于和他会合,走出了科尼要塞,于11月3日带领格烈尼叶和缪列尔两师团前往萨维耳亚诺,留下列木安师团在斯土腊河右岸的卡尔腊。另一方面,命令维克多师团从芒多维地区出发前往福斯萨诺,以便在那儿渡过斯土腊河,和主力会师。福斯萨诺有防备突然侵占的设施。梅拉斯在这个城市和马廉之间集合了他的全部军队。11月4日拂晓,他把自己的部队分成三个纵队向萨维耳亚诺推进。格烈尼叶师团受到奥特师团及米特罗夫斯基师团的攻击,不能进行抵抗,被迫退往科尼。维克多在抵达福斯萨诺时,受到厄耳斯尼次及哥帖海姆两个师团的攻击。杜格姆刚刚在格烈尼叶被击退四小时以后到达萨维耳亚诺。他出现在敌人后方。他犹豫了两个小时以后先退往萨卢佐。后来他在这个阵地上受到卡伊姆将军的攻击,又继续退到皮涅罗耳,最后回到日内瓦山。商皮奥纳把格烈尼叶师团集合在特鲁钦,把维克多师团集合在莫罗措。列木安师团和科尼断绝了联系。它中间有几个团队已缴械投降。11月6日,厄耳斯尼次拿下田德山口脚下马多纳-迭平-奥尔莫兵营。格烈尼叶躲在利缅兵营里,那儿也遭到攻击。12日他退出奥尔梅阿和庞特-迭-纳瓦。16日索马里瓦将军占领了阿尔让提埃尔山口。15日,普罗维腊进入尼斯领地。被称为热诺拉战役的4日不幸战斗使法军伤亡八九千人,并且把大家弄得垂头丧气。法军被赶回阿尔卑斯山脉和亚平宁山脉,并且溃成三部。商皮奥纳把总司令部先移到皮耶特腊,后来又移到索斯彼格。梅拉斯包围了科尼要塞,把监视军团布置在田德山口和芒多维附近,而总司令部则设在博尔果-圣达耳马措。12月5日科尼要塞投降了。要塞里的守军二千六百人全被敌人俘掳。

  盛西尔向热那亚方面的转移被克腊伊阻住了,但是克列纳乌从斯佩戚亚对热那亚的一切进攻却被盛西尔击退了。10月15日克列纳乌前往离热那亚四法里的列科,与军舰上拥有陆战队的纳尔逊配合行动。米奥利斯将军攻克了列科阵地,打败了克列纳乌,把他们赶过马格拉河并抓了几千名俘虏。这样一来,盛西尔就摆脱了克列纳乌的围攻,越过博克特山口,向诺维前进,并且把卡腊查伊师团赶出里瓦耳特。但是,11月2日克腊伊却急忙赶到阿克维援助梅拉斯。11月3、4和5日三天,他把盛西尔赶出里瓦耳特,而且把他赶出他已占领的诺维。6日,克列纳乌重新向前推进,但被阿尔诺将军击退到马格拉河那边。12月,克腊伊想把法军赶出热那亚,可是被博克特的哨所牵制住了。他命令克列纳乌进攻这个阵地的右侧。12月21日,这位将军开始进攻阿尔诺,把他击退并占据了托里利亚。盛西尔的处境变得很危险了。14日,他亲自率领队伍进攻了敌军,把他们赶过马格拉河并抓了几千名俘虏。这时他获得了大量的援军:其中一部分是在热诺拉作过战的部队;另一部分是阿尔卑斯方面军,他们在这个季节里不需要防守高山而来到了热那亚。梅拉斯这时意识到若不开始新的军事行动,就不能实现他的企图。因此,他决定让部队进入各营休整,打算到2月初再开始作战活动。两军都布置过冬。法军布置在热那亚的里维埃腊,据守着拉-博克特、亚平宁山脉到阿尔卑斯山脉以及阿尔卑斯山脉到大圣伯纳山一带。奥军布置在皮埃蒙特、阿奥斯塔盆地、苏札盆地、皮涅罗耳等地以及阿尔卑斯山主脉以下属于意大利方面的各个阵地上。法军在热那亚的里维埃腊由于缺少运输工具和饲料经受了巨大的困苦。医院里开始流行瘟疫,士气十分低落。有几个团队竟放弃了阵地,逃过瓦尔河。只是由于首任公使的号召、他的名望以及他送来的各种援助,才使部队免于瓦解。法军重新整编。梅拉斯没有在2月开战,而是到4月才开战。这在叙述1800年战争的一节里将可以看到。1800年的战争对于法国是一次辉煌的胜利,而1799年的战争却是惨重的失败。

  商皮奥纳在2月初因为忧愁和恐惧而死了。他是多菲内的瓦郎斯人。他在松布尔-马斯方面军里崭露头角,他的师团在这个方面军里是主力师团之一。他在这个方面军里学了一脑子的错误作战原则,而这些原则又成为儒尔当的作战方案的基础。他是一个优秀的师长,但不是一个优秀的总司令。

  2月10日马塞纳抵达热那亚,接任这个方面军的总司令。

  五

  评论一。

  联军的作战计划。1.计划的内容是四个方面军在意大利、瑞士、莱因河和荷兰分别展开军事行动,每个方面军尽可能由同一个民族的军队组成。这个计划本身是无可非议的,可是,应当在战争开始时或者在战争告一段落时着手实行它。在军队驻扎在冬营的时候,实行调动并无困难,而参谋部就有时间来考察和了解地形,这是很重要的。

  2.应当把俄军派到莱因河下游,而把瑞士和意大利交给奥地利军队防卫。俄军是不适宜在意大利作战的。

  3.如果联军一起行动,在同一天登陆,并在登陆后毫不迟延地向阿姆斯特丹进军,那么四万五千人侵入荷兰是会成功的。而约克斯基公爵也会在那一周内进入荷兰京城。但是,由于一万五千军队比另外的三万军队早二十一天登陆,从这种错误的计谋中不可能指望什么好结果,这一个错误差不多就足以注定远征的失败。圣詹姆士政府既然采用了这样的计谋,那他自然活该倒霉。

  4.大公进军莱因河下游,在时间上是太早了。这不是因为菲列浦斯堡和德国会遭到什么危险而使他作出这个决定的,而是及时地支援约克斯基公爵的军事行动的愿望使他作出这个决定的。瑞士的丧失和柯尔沙科夫的失败都是大公的这个错误策略的结果。所以这些账都应当算到英国人头上。因为1799年和1800年一样,正是英国军队的干预才使联军遭到毁灭。

  5.阿尔卑斯方面军和意大利方面军应该合并起来归一个指挥官指挥。两个方面军不协同行动是极其危险的。巴黎所采取的作战计划是违反一切军事艺术的准则的。军事艺术是一种执行命令的艺术,一切复杂的计谋都应当抛弃掉。简单明了是执行好军事行动的首要条件。最好走三四站路远,就要在后方和在离敌人较远的地方集合自己的军队,而不宜在敌人眼前集合军队。

  评论二。

  马塞纳和列库尔勃。1.自从别耳加德率领部队开往意大利以后,法国的蔼尔维提方面军的兵力就始终比奥军强大。马塞纳应当利用他的右翼在8月14、15和16日所获得的巨大胜利。如果他命令列库尔勃在林特河和苏黎世湖右岸相机行动,而把其余的军队集中在列马特河上并带领他们渡过这条河,那么,他打胜仗是有把握的。他没有这样作,结果在苏黎世城堡前面碰得头破血流。显而易见,为了在俄军到达以前击溃奥军,就应当渡过列马特河。

  2.列库尔勃在下莱因方面军里调了二万人渡过莱因河。他包围了菲列浦斯堡。他想干什么呢?拿下菲列浦斯堡吧!可是,第一、他没有攻城工具;第二、这次围攻持续了三、四十天,而深秋已经来了;第三、他不能指望以这样少的兵力拿下这座重要的要塞,因为这儿离大公的军队只有四站路程。他应当预先把大公的军队赶出多瑙新根,甚至赶出乌耳姆和赶到累赫河对岸。为了拿下这座要塞,必须照老办法构筑包围线来围困这座要塞。但他没有这样作。要把大公击退到累赫河对岸,只有与蔼尔维提方面军共同行动;在这种情况下,下莱因方面军最好不要在大公的最右翼行动,因为那儿离蔼尔维提方面军有五十法里,而应当在不脱离主力军的条件下行动。

  3.从10月10日起到11月15日止的这三十五天当中,马塞纳按兵未动。这时,列库尔勃虽然由于受了挫折而解除了对菲列浦斯堡的围攻,但还是竭尽全力进行行动,与兵力占一倍优势的敌人作无目的的战斗。他轻率地冒着被赶出莱因河或内卡河的危险。一切情况向他表明,他应当安静地呆在莱因河左岸,扩充他的部队,整编并训练他的部队。如果他一定想要进行佯攻来牵制敌人,他也用不着去包围菲列浦斯堡,或者带少量兵力侵入德国境内。他只要在莱因河右岸一个据点里,在克耳前面或者在曼海姆前面,认真地构筑工事,并先修建容纳二万人的兵营,以后再修建容纳三、四万人的兵营,就能够达到牵制敌军的目的。他这样做会使查理大公困惑不安,使整个德国人心惶惶,从而也就便于蔼尔维提方面军进行活动。这种佯攻和马塞纳在苏黎世战役后转入防御的作战方式相似。当主力还未行动时,单独的和辅助的部队不应当以积极行动的方式进行佯攻或入侵。它应当使自己的行动方式与主力配合,并且在固守本身有危险的阵地的情况下,竭力以自己的防御行动给予战场以影响。组织得好的军队能够在三天之内挖这么多的土方,掘这样好的战壕,在自己的周围构造这么多的篱笆、围栅、拒马等等,并且把这么多的炮运入炮垒里面,使自己的营房变成坚不可摧的营房。一支二万人的军队不要农民帮助,能够在三天以内挖掘三、四万立方法尺的土方。构筑沃班①式堡垒,每一法尺长的侧面只需要挖二点半立方法尺土方。列库尔勃将军在莱因河一带可以成功地利用那儿的水源和木料。

  ①沃班(1633—1707),法国元帅,军事工程技术专家和改革家。——译者

  评论三。

  荷兰。约克斯基公爵。1.厄别尔克罗比将军占据捷伊普阵地将近二十天,他起先带一万二千,后来带一万七千人。他的目的是:1.掩护特克塞尔停泊场的出入口,因为英军其余各师团都必须在那儿登陆;2.为英国分舰队和小舰队打开进入聚德尔捷海的通道,并把恐慌情绪传播到阿姆斯特丹去。但是,为了达到这几个目的,并不需要把军队推进到捷伊普。9月10日他受到二万五千法荷联军的攻击。如果他被打败,他就很难到达赫耳德尔,而伦敦政府和圣彼德堡政府的计划就会全部破产。这样,这位将军就以他的错误行动使远征计划的缺点更加严重了。他在登陆以后应该立即占据赫耳德尔方面的阵地,在莫尔兰沙丘上建筑多面堡,并借淹水地区及炮艇来掩护自己。那样的话,谁也不能战胜他。在这个阵地上,他在自己分舰队的炮火掩护下就能控制住聚德尔捷海的出入口。约克斯基公爵在他的掩护下就能够登陆。他只有把自己的四万军队都集中以后,才应当向前推进。

  2.9月10日高卢-巴达维亚方面军进攻捷伊普没有成功。即使偶尔发生一万七千人打败二万五千人的事情,那也不能证明毫无根据地参加这个战斗的人们的轻率行动是正确的。当一支军队在等待能使自己的力量增加两倍的援军到来的时候,为了不使所有部队集中以后一定能够得到的胜利受到威胁,它就不应该进行什么冒险。但是如果布律纳将军坚决进攻捷伊普,那他还是能达到他的目的的。对任何正在退却的军队都可以进攻,但必须是在情况已侦察明白的时候。因此,高卢-巴达维亚方面军在9月10日应当在距离捷伊普大炮射程远的地方占领阵地。这个行动在中午以前可以完成。它的总司令应当把这一天余下的时间和第二天的时间用来进行侦察,进行深思熟虑和制定自己的进攻计划,向将军们及纵队指挥官作指示,筹备束柴、铺板、桥梁及各种器材。在这种情况下,他就会知道在克腊卞丹村和北海之间宽达三千多法尺的敌军右翼是阵地上最坚强的一部分,因为又宽又深的阿尔克马运河是从捷伊普堤坝下流过的;他就会知道可以从巡洋舰上和炮舰上侧面来射击这个城市①;并且还会知道从克腊卞丹村到圣马尔田村的距离是一法里半,而从圣马尔田村到聚德尔捷海水淹没的大片土地是二法里。

  ①原文大概有错字,因为这里说的是可能射击村庄而不是射击城市。——俄文版编者

  为了威胁敌军右翼,实际上只须在圣马尔田附近分三路(各路相距二三百法尺)进攻就够了。敌军在拂晓时候突然遭到集中袭击,不可能作任何剧烈的抵抗。当敌人看到最左侧被突破和迂回,而威胁到它的后方的时候,它就不得不且战且退,尽速退到赫耳德尔。高卢-巴达维亚方面军的炮兵指挥官应该除了常备的炮兵武器以外,专门为这次战斗提供八、九门发射十二磅炮弹的大炮和榴弹炮,以便在进攻之前先用大炮猛轰,压住敌军的野炮火力。工兵指挥官应当提供:1)大量的船只和其他各种器材,以便在几小时之内就能架设许多跨过运河的桥梁;2)许多必要的器材和麻袋,以便在堤坝上迅速构筑战壕和构筑为环境所需要的其他工事。如果厄别尔克罗比将军占据了赫耳德尔的阵地,他就能够避免必然会遇到的那些困难。

  3.约克斯基公爵在卑尔根战役中应该获得胜利,可是他打败了,这是因为他在会战前夕想包围高卢-巴达维亚方面军,派厄别尔克罗比将军带领一万五千人即占全军三分之一的兵力前往哥尔恩的结果。19日会战期间,厄别尔克罗比在哥尔恩附近离开火线有七法里之远。这种分散兵力的作法是违反一切作战规则的,尤其象在荷兰这样的国家里,更不应该这样作,因为那儿一道倒塌的堤坝就可以在被分出的部队和主力之间造成不可克服的障碍。分散兵力的结果就是:约克斯基公爵虽有四万人,而实际参战的只有二万五千人,即和高卢-巴达维亚方面军所拥有的兵力相等,甚至比它还要少一点。假若他把厄别尔克罗比的部队布置在右翼,而不是放在左翼格尔曼后面的第二线上,那么,他在几天之后就可以在阿姆斯特丹宿营,并在那儿升起奥兰治的国旗。

  4.在会战期间,格尔曼、东达斯和帕耳特三个攻击纵队彼此被天然障碍分开了。俄国将军格尔曼越是前进,他的处境越困难,因为把他同友军分开的阿耳克马运河离开北海越来越远。总之,这位将军的两翼是完全没有掩护的,而且他用十六个营的兵力都不能掩护北海和阿耳克马运河之间的三法里宽的广大的地区。他的中路和左翼两个纵队由于运河的阻隔以及其他有利于法荷军队反击的地形障碍,以致不能同他齐头并进。可见,约克斯基公爵不应当坚持这个错误的作战部署,而应当以靠海的格尔曼师团走在前面,以东达斯师团居中,以接近运河的左翼帕耳特尼师团殿后,这样使三个师团列成梯队前进。当格尔曼师团接近卑尔根一线时,左边梯队也就到了朔尔丹村一线。如果这样做的话,格尔曼师团就可以在早晨九点钟以前进入阿耳克马,占领法军总司令部,夺下它的辎重车并截断它的交通线。恐慌和混乱也就会传到杜芒索和登迭耳斯所指挥的中路及左翼部队里。那时格尔曼的炮火从两法里之外朝它们的后方射来,他们就只好赶快从岗峦起伏的地方撤退。

  5.埃格蒙特战役和卡斯特里库姆战役是徒劳无益的,因为卑尔根战役已决定了战争的命运。法军获得了许多援军,还有许多援军正在开来。9月24日,马塞纳在苏黎世附近击溃了联军主力,这就迫使大公离开莱因河下游,退到多瑙河。其实没有奥军驻在莱因河下游,英俄联军是无法在阿姆斯特丹坚守下去的;他们在那儿只有挨打。约克斯基公爵在埃格蒙特战役中指挥得很好,可是已经太迟了。

  评论四。

  荷兰。布律纳。1.布律纳将军在令人心烦的犹豫之中丧失了8月份最后十天的时间。为了作出决定,他在等待着有关敌人企图的比较可靠的情报。他认为慢慢行动比鲁莽行动好。他这样谨慎行事在这里是不恰当的,因为对于英国人将在那儿发动攻击的那个据点是不能有任何怀疑的。英国人想侵占荷兰。他们只要控制了聚德尔捷海就能做到这一点;而要控制聚德尔捷海就必须占据赫耳德尔。

  其实,荷兰是一个菱形的开阔平原,四角是符利辛根、特克塞尔、得尔夫捷尔和尼姆韦根。特克塞尔到符利辛根是四十五法里长,符利辛根到尼姆韦根是三十五法里长。这样整个面积是一千五百七十五平方法里,其中四五百平方法里是内陆海,即聚尔捷海。荷兰位于些耳德河、马斯河及莱因河三河的汇合处。这三条大河的河水借着一些宽阔的支流互相混合在一起,它们之间的交通则靠许多运河来联系。淡水靠精心建造的水闸系统和海洋分开,落潮的时候水闸让淡水流入海洋,而涨潮的时候,水闸能阻止着海浪,不让海水淹没陆地,因为荷兰大部分土地都低于涨潮的水位。如果没有堤坝及水闸保护,则它一昼夜间会被海水淹没两次。巴达维亚族曾是高卢族的一部分。在地理上,它是法国的一部分。些耳德河把它和尼德兰分开,埃姆斯河把它和德国分开。莱因河、马斯河、些耳德河和埃姆斯河是北欧通南欧的交通动脉,而符利辛根、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则是这些交通道路上的港口,所以巴达维亚乃是天然的货物集散地。阿姆斯特丹曾经长期是世界贸易的都会。比利时的谷物和煤以及顺着莱因河及其支流放下来的木排,是荷兰的主要财源并自然而然地构成它的商业部门的特点。马斯河、莱因河以及荷兰和法国的边界,由于工兵施工设防,业已变成了可怕的障碍物。对于法国军队来说,进入荷兰最方便的军事道路是通过尼姆韦根和马德勒支的道路。

  在海道方面,可以从些耳德河、马斯河和聚德尔捷海进攻荷兰。在些耳德河登陆的军队一开始就会受到符利辛根、巴特堡垒、别罗普-左奥姆等处守军的阻遏。同时还必须克服些耳德河及马斯河东部各支流的障碍。假若是在马斯河口登陆,那么登陆部队会被赫耳韦特斯柳斯、勃里耶耳等要塞及马斯河的几条支流阻住。从马斯河口到赫耳德尔的海岸很低,被沙丘环抱着,没有任何停泊场、海湾或港口的标帜。要占领荷兰就必须占领阿姆斯特丹。任何怀有这种企图并想从海上进攻荷兰的军队,都必须向赫耳德尔进发,除此以外不能有其他的选择。它占领这个地方以后,就可以占领特克塞耳通道和整个聚德尔捷海。

  聚德尔捷海是一个拥有许多港口的内陆海。这些港口通过许多运河和荷兰各地相联系。聚德尔捷海濒临阿姆斯特丹城墙。吃水深过十六英尺的船只在这儿航行很费力。这种情况使得荷兰的设计师和工程师把荷兰的船只造成圆形,吃水只有十六至十八英尺。这是最大的不便。它使得荷兰船只不能高速航行。荷兰建造的军舰不能和法国及英国建造的军舰相匹敌。阿姆斯特丹造船厂里制成的船架必须运往梅登布利克港或尼韦-迪浦港,在那儿装配船帆和索具。在荷兰加入帝国的时期,阿姆斯特丹造船厂里放满了吃水深达二十三至二十四英尺的、装有七十四门和八十门大炮的法国式的军舰。荷兰人用浮船把这些军舰运到尼韦-迪浦港和赫耳德尔港。皇帝把尼韦-迪浦港看作荷兰的咽喉要地,认为必需建筑坚固的要塞来保护港口、军火库和造船厂,并阻止敌舰进入特克塞耳通道、聚德尔捷海和碇泊场的入口。从其他通道上,小船可以自由进入聚德尔捷海,但是巡洋舰和配备七十四门大炮的军舰却只能从赫耳德尔通道沿着海岸进入聚德尔捷海。自1793年征服荷兰以来,大家已意识到赫耳德尔的重要性,但法国和荷兰的工程师却依旧照错误的方法办事。他们在这个地方建造那样庞大的防御工事,需要整个的军团才能防守。而且在敌人已经控制海面、登陆和占领特克塞耳的情况下,这支守军还会被包围并且会很快被迫投降。1811年皇帝命令建筑一座不大的六角堡——拉萨耳堡,堡垒周围有灌满水的壕沟及淹水地区作掩护。建筑费花了一两百万法郎。这座六角堡从大陆方面掩护着许多海岸炮垒。这些海岸炮垒在赫耳德尔靠海的一端,用来保护停泊场的通道和分舰队。1814年,优秀的海军上将韦留耶耳和七八百名法军被困在这座堡垒里,虽然由于国内暴动使阿姆斯特丹及荷兰其他地方沦陷,但他在这里还是坚守了几个月,并控制着通道及停泊场。假使那座堡垒早建二十年,那么,被英国人夺去的或投降于他们的两个荷兰分舰队就可以得到拯救。

  但是,1799年这座堡垒并不存在。在敌人从南面登陆的情况下,赫耳德尔战线就有被包围的可能,因而它也就失去了任何意义。所以,英国军队正是应该在赫耳德尔附近登陆,以便一开始就占领保卫通道的战线和炮垒,因为这样一来他从最初的时刻起就能取得对特克塞尔和停泊在聚德尔捷海的荷兰舰队的控制权。荷兰海军上将不可能躲到阿姆斯特丹港里去,因为他要那样做,就不得不拆坏自己的舰只,并把它们装在浮船上。因此,高卢-巴达维亚方面军总司令在接到荷兰执政府通知它英国装有陆战队的舰队出现在赫耳德尔的时候,就应当迅速地把总司令部移到赫耳德尔,并把登迭耳斯、杜芒索和旺达姆三个师团迅速调往那里。他仍能够在27日到达那儿,而且可以在厄别尔克罗比的前卫登陆的时候把他们赶下海。这样一来,赫耳德尔及荷兰分舰队均可以得救,而敌人的远征就会毫无结果。

  2.登迭耳斯将军带领他的师团(一万人)于25日抵达赫耳德尔。他有四十八个小时可以用来在英国海军司令想登陆的地方布置防务。他和一万士兵在四十八小时内能挖掘七八千法尺的土方和布置好四五十门大炮。首先,他应当在沙丘顶上建造八座或十座多面堡,每座多面堡里装上四五门大炮,其中两门是发射二十四磅炮弹的或三十六磅炮弹的大炮,两门是野炮,并派二千五百人来防守;其次,他应当把该师团里留下的七千五百人分成三个旅(每旅二千五百人):一个旅作为预备队,用来支援各多面堡;其他两个旅各带九门大炮,等敌人一登陆和停泊的舰只被迫停火的时候,就从左右两方面进攻敌人。可以预料,这种作战方式肯定会取得胜利。这五十门大炮能从赫耳德尔得到,因为那儿有许多大炮。荷兰分舰队可以用大炮、甚至可以用后勤工作来支援法军(一座拥有二十门发射二十四磅炮弹的和三十六磅炮弹的大炮及十门大臼炮的炮垒,能够成功地对付在停泊中排成一线的炮舰),而六十八门大炮(包括马拉大炮)的霰弹就能够消灭登陆的部队。

  3.在卑尔根战役中,布律纳将军在北海与运河之间的左翼阵地上,不应当只部署旺达姆一个师团,还应当加上杜芒索师团。为了防卫阿耳克马运河右面那个地区,有了登迭耳斯一师团个就足够了。

  4.从2月11到19日这八天当中,高卢-巴达维亚方面军都在紧张地建筑工事,但工事建得不合防御系统。师团里的工兵军官们在堤坝上建筑多面堡,在村庄里构筑防栅。他们作好这些以后,就以为这些工事对他们再好也没有了。总司令和工兵指挥官都没有注意建筑防御工事和据点的某种核心系统。要是有了这种核心系统,全军就能够在那儿集结,并且以自己的阵地和战备给敌人施加影响。英国军队比法荷军队要强大得多,而法荷军队建筑在沙地上的任何一座多面堡,其坚固程度甚至比不上任何一座建在非沙地上的然而不坚固的野战工事,因此,要在北海和运河之间两三法里宽的地面上阻止敌人前进是不太可靠的。这儿又不是运河右岸;在运河右岸,到处都有灌满水的壕沟和被水淹没的地段提供最好的掩护。所以,要使运河右岸保证不受到敌人的直接攻击,就应当把多面堡建在那儿。为了容纳下所有军队,应当在运河两边建筑相当大的兵营,借水淹地段来掩护它,并用一切军事工程措施来巩固它。这条运河上的三座桥梁可以使法荷军队在河的两岸相机动作;如果敌人有一点疏忽,它们还可以向敌人的后方和两侧推进。集结在兵营里的军队只要守住两岸进入兵营的一切通道,也就会阻挡住全部敌军。

  5.在埃格蒙特战役结束后的第二天,布律纳将军让出自己的阵地并改守别韦尔韦伊卡阵地。他这样作是符合作战规划的。

  6.在卑尔根、埃格蒙特和卡斯特里库姆等战役之后,在苏黎世大捷之后,当新的援军已经来到巴达维亚军队这里或者已经登程的时候,缔结阿耳克马条约应当看作是一个错误。这个条约在10月中签订,当时正是海上多狂风巨浪的季节。约克斯基公爵的军队只剩下二万五千人,有一万六千人已经战死、战伤和生病,而从编制上消失了。捷伊普虽然是一个良好的阵地,可是,它并不能使被打败的而且人数上处于劣势的军队,免受有周密计划的并且得到大批炮兵支援的军队的攻击。布律纳掌握着赫耳德尔军火库里的三四百门发射十二磅炮弹的大炮、榴弹炮和克戈恩式臼炮。他在阿姆斯特丹通过征用方式可以得到一些套好的车子。对于运输军需品,有那些运河就够了。在他的军队里,除了野战炮兵以外,各个要塞里还有四十个荷兰炮兵连和一百到一百五十门各种口径的大炮。但是这些武器对英俄联军防守捷伊普仍然是不够的。联军如果再被打败并溃退到赫耳德尔,那时慌乱的情绪就会从溃退的部队里传播开来。这种情绪的后果是无法估计的,而它对英军的影响还会比对其他军队来得大。布律纳最后宁愿按照“替敌人造一座金桥”这句谚语来办事。

  他聪明地进行了这场战争。除了卡斯特里库姆战役以外,他的军队的数量和质量都经常受到很大的削弱。英国人和俄国人都有精锐的部队。反之,大部分荷兰军队都是很差的。许多德国兵开了小差。

  评论五。

  意大利。茹贝尔。1.茹贝尔在商皮奥纳开始行动、诱击苏沃洛夫并迫使他从波措洛兵营中分出一支部队去对付他以前的六、七天,就指挥意大利方面军采取攻势,他这种行动加深了作战计划的缺陷。

  2.茹贝尔想在诺维前面作战,就应当预先重新夺回一座不大的堡垒——在8月7日降敌的谢腊瓦列堡垒。这个据点属于他的防卫系统之内,不能让敌军据守在那儿。敌人占据这座堡垒之后,就截断了从诺维到热那亚的一条道路,把他的一个哨所推进到法军后方并夺下法军右翼一个据点。结果法军右翼就没有掩护了。

  3.法军左翼不应当经博尔米达河出来与它的右翼在诺维附近的平原上、即在敌人面前会师。它应当在拉-博克特那边和右翼会师,而在会师以后再进入诺维。这样做才符合下面这条不许有例外的原则,即各个部队的会师应该在后方和在远离敌人的地方进行。当左翼和右翼相距很远的时候,就可能遭受攻击并可能被敌人各个击破。军队采取进攻行动,必须瞒住敌人,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如果左翼经拉-博克特出来,那它在14日晚上就抵达诺维,15日就能突然进攻苏沃洛夫,使他来不及集中他的兵力。法军这时候就可以占据这个阵地,以诺维为中心并与诺维通热那亚的退路成垂直线。一法里宽的战线对它是足够了,即以诺维和斯克里维亚河之间的一千二百法尺宽的地面作为它的右翼战线,而其余的一千二百法尺作为它的左翼战线。那样它的战斗队形就可以布成三条线。按照法军力量,它可以占领五千法尺的地区,即第一线占二千二百法尺,第二线占一千八百法尺,第三线占一千法尺。

  4.这样配备起来的军队是既能进攻又能防守的。它的总司令在占据了这样坚固的阵地以后,就会在任何情况下不陷入被迫应战的处境。如果法军经阿克维向左前进,那就使得他要把从卡普里阿特到帕斯土兰纳这条大路当作战线来防守,因而就不得不留下三千军队在各个据点上来保护这条交通线。其实,占领离诺维四千五百法尺远的帕斯土兰纳村,是把战线拉得太长了,以致使它达到五千七百法尺到六千法尺,即比左翼最边缘的阵地上的军队应该布防的战线几乎长一倍。诺维通热那亚的公路处于受攻击的地位,因为从诺维到斯克里维亚河的一千二百法尺长的战线,只有瓦特廉一个师团防守,而他这个师团实际只能防守一千法尺长的战线。

  5.当瓦特廉放弃自己的阵地,来到平原上攻击进攻诺维的俄军侧翼的时候,如果他只带领第一线的兵力出动,而留下第二线的预备部队在阵地上,那么他的进攻就会得到好的效果。可是在军队布置好战斗队形的时候,他这种进攻是很不明智的。

  6.梅拉斯在斯克里维亚河和诺维之间推进的时候,法军是不应当被迫退却的。当时不过是下午五点钟,总司令还可以指挥部队进攻梅拉斯。不过仗既然已经打起来,那就必须坚持到夜间。法军退到帕斯土兰纳村是一个致命的错误,这种退却不可能产生别的好结果。因此必须留在诺维继续作战。撤退在可以作的事情中是最坏的一着。如果茹贝尔还活着,他是不会命令撤退的,而且战场还会留在法军手里。在战争中任何时候也不要随意作那种可能产生最坏后果的事情。

  评论六。

  阿尔卑斯方面军。商皮奥纳。1.为了进行商量好的佯攻,商皮奥纳把他的二万五千军队分成四个师团。第一师团开入阿奥斯塔盆地,第二师团穿过蒙谢尼斯山口,抵达苏札,第三师团越过日内瓦山,第四师团经阿尔让提埃尔山口进占巴里卡德。这样软弱无力的攻击,对敌人自然不能发生影响。可是,如果这四个师团互相配合,集结在蒙谢尼斯山背后,然后走下来到诺瓦列捷,再开往都灵,那么,这二万五千人很容易被当作四万人,从而在都灵这个京城里就会引起极大的恐慌。那时商皮奥纳应当把部队分布在里沃利阵地上,以山前地带为依靠,立即在驻地加强防御工事,并把里沃利和苏札之间的另外两处比较狭窄然而比较坚固的阵地联结起来。他于8月8日从蒙谢尼斯山上走下来,10日就会到达里沃利。奉命防守都灵的奥地利师团就会把惊慌失措的情绪传到苏沃洛夫的总司令部。苏沃洛夫在11日夜间、最迟在13日就会下令制止带来这种威胁的法军前进。因为可以忽视五、六千人的行动,但是却不能对出现在你们后方的三四万人的行动漠不关心。14日晚上在茹贝尔进到诺维的时候,苏沃洛夫派往都灵的队伍就会是在行军途中。

  2.商皮奥纳应当把自己的部队布置在宽一千二百至一千五百法尺的阵地上,侧翼依靠能很好地适应地形的筑城工事并以栅寨作掩护,而正面应当以多面堡作掩护;然后派人到平原上采办粮秣,以供应各个营房。这样一来,他就会使敌人到处不安。他所处的这种地位什么也不用害怕。苏沃洛夫的军队一定会要求赶跑他,但是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也有时间准备和敌人交战,把他的军队拉开来,布成战斗队形。如果茹贝尔打胜了,商皮奥纳就可以有两条道路去和他会合。如果茹贝尔被打败了,他在敌军集结以前仍然有时间安然地退到山那一边,而不会受到敌人的攻击。这种佯攻方式是唯一可以期望产生良好结果的佯攻方式。毫无疑问,这二万五千人从山背后配合进军,赶到诺维是最好的,而且这是改正政府计划缺点的唯一办法。

  3.为了给托尔托纳解围而向拉-博克特进军,是应该受到谴责的。克腊伊的人数众多的军队是由老兵组成的,他们经常受到胜利的鼓舞。莫罗虽然是胜利者,但是没有疑问,如果他到了托尔托纳,那他是不能在那里坚守四十八小时以上的,因为梅拉斯已从科尼赶来支援克腊伊。这就会迫使法军仍旧退回山地,而让托尔托纳去听任命运摆布。不错,这座要塞的司令官以前所讲的话①可以使他卸脱责任,可是在四十八小时以内所能运往那儿的粮食也的确只能补充供几天用的仓库。这座要塞反正是会投降敌人的。这是敌人由于诺维战役胜利而获得的战果,要从他们手里夺回这个城市是不可能的。

  ①参见前面423页。——俄文版编者

  4.商皮奥纳为了支援意大利方面军而向托尔托纳前进,是重复了他在8月份所采取的行动。驻在阿奥斯塔的那一个师团开往巴尔要塞,驻在苏札的一个师团开往都灵,他本人移驻皮涅罗耳。所有这一切不相配合的、无计划无目的的行动都促成了他的失败。

  他没有在莫罗出动以前三天开始行动,而是晚了几天才开始行动,所以克腊伊能在9月9日把意大利方面军赶出拉-博克特,于11日占领托尔托纳阵地,并且顺利地向凯拉斯科和福斯萨诺挺进,他和梅拉斯配合行动,一起包围了阿尔卑斯方面军,使它遭到沉痛的损失并把它赶到山谷里。就是这些于9月9日在谢腊瓦列和诺维击退莫罗进攻的部队,又于18日在福斯萨诺打败了商皮奥纳。

  如果商皮奥纳的军队集中在几个能干的将军手里,那它就能够给敌人以很有力的打击。战斗、秋季的疾病和苏沃洛夫的离开已大大地削弱了奥军。单是梅拉斯的军队是不能同商皮奥纳的军队进行战斗的。而且商皮奥纳军队在找到有利时机的时候,还能够阻止已受到莫罗部队牵制的克腊伊部队去援助梅拉斯。克腊伊和梅拉斯两军集合起来不过只有三万人。而商皮奥纳把他的部队集合起来也有相等的实力,可是由于他的无能,结果他在福斯萨诺附近仅仅用了七、八千人来对抗奥军。

  评论七。

  阿尔卑斯方面军和意大利方面军。商皮奥纳。1.在10月间梅拉斯除了夺取科尼以便占领全意大利,并把法军赶到阿尔卑斯山后面去过冬以外,没有其他目的。相反,商皮奥纳却希望保住意大利的这个咽喉要地,以便在富饶的皮埃蒙特平原上占据冬季营房。他正确地断定:打破敌军计划的最有效方法是把法军司令部移往科尼,并把全军集中在这座要塞前面的营房中。如果他用这个策略能迫使梅拉斯解除对科尼的包围,放弃斯土腊河右岸的整个地区并把他的军队调到河的左岸,如果他不仅达到了解科尼之围的目的,而且恢复了和萨沃纳、卡尔腊、芒多维、阿尔让提埃尔山口及田德山口的自由交通,那他就会获得完全的胜利,以后再没什么别的事情可作了。因此他应当坚决地执行这个计划,加强自己的营地,扩大自己的军队,召回杜格姆和他的一万五千名军队。奥国将军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得不或者放弃他的计划,或者进攻法军这座坚不可克的营地,以便迫使法军让出科尼;而他这样做的话,就不能不事先考虑到他的失败。可是商皮奥纳并没有想到这些,相反,他却离开了营地去和杜格姆会师。他沿着斯土腊河两岸曲折前进。他把自己的三个师团布置在河右岸的芒多维和科尼之间,而留下第四师来攻击梅拉斯。这个错误造成了极其危险的后果。对以后情况有决定意义的热诺拉战役使法军损失了八千人,造成科尼陷落和法军的瓦解。法军因此被逐出平原,露营在热那亚里维埃腊的山岭上,由于供应不足而陷于灭亡。

  2.最后,如果商皮奥纳一定想要打仗,那他就应当沿斯土腊河一边前进,并经常把二万五千人控制在自己手里。杜格姆到科尼附近的营地来会师应在后方进行,而不应当在敌人面前进行。

  商皮奥纳根据一些错误原则定出的策略,在指挥阿尔卑斯方面军的三个月期间三次毁灭了自己的军队(他甚至不考虑整个战争的命运)。其实,他不但在战场上经常能够作到以一对三,而且就是在整个作战地区,他的兵力都大大超过敌人。他的策略和他的军事调动应当看作是完全错误的。他没有一次进军不是违反军事艺术的。当军队打了败仗的时候,集合被打散的部队和集结援军的行动,正如转入攻势一样是极困难的军事行动,它最需要总司令透彻地了解各项军事艺术原则。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违反军事艺术原则招致了失败和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前一页
回目录
后一页
秀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