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译者序
|
|
(一)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出生在北美洲新英格兰的波士顿,是英国移民的后裔。他夭资聪颖。8岁入文法学校读书,成绩优良。后因家庭生活桔据,负担不起学费,便辍学回家,帮助他父亲经营蜡烛和肥皂生意。
他厌恶这个行业,非常向往航海。可是,他父亲不赞成,便决定叫他改行去印刷所当学徒。这时他年仅12岁。
富兰克林酷爱读书,勤奋好学。他把手上的全部零用钱都用来买书。进入印刷行业,经常与书商和书店学徒打交道,使他有机会从他们那里借到较好的读物。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并练习写诗和作文,进步很快。
大约在1720年,他哥哥创办了《新英格兰报》。富兰克林匿名写了几篇短文投到报馆,获得佳评。人们猜测这些文章可能出自博学多才的知名人士之手。富兰克林由此受到鼓励,继续努力不懈。
1727年秋,富兰克林和他的几位朋友组织了一个“读书会”。本着诚恳地探术真理的精神,研究和讨论道德、政治和自然哲学等问题。这个社团延续了四十多年,他们互相切磋琢磨,获益匪浅。富兰克林说,“读书会”是宾夕法尼亚的“哲学、道德和政治学的最好学校”。他的第一篇经济论文:《试论纸币的性质和必要性》,就是在“读书会”上辩论以后,写成并发表的。
1730年,他在费拉德斐亚创办了图书馆。随后其他各州的城镇群起仿效,读书成了一种社会风尚。图书馆是富兰克林不断提高自己的一个场所,他说:“这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我没有受高深教育的缺陷”。①1733年(27岁)开始学习外语,先后学了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又重新研习了拉丁语,并能够顺利地阅读这几种文字的书籍。他经过刻苦自学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①《富兰克林自传》,三联书店1958年版(下同),第72页。
在此期间,富兰克林熟练地掌握了印刷技术,开始独立经营印刷业务,承印纸币、选票和法律文件等等。这不仅使他获利甚厚,而且通过印刷纸币,结识了一些政府要人。1730年,他收买了一份报纸:《宾夕法尼亚报》。24岁的富兰克林成为报纸的发行人。这份报纸到了他手里,面貌焕然一新。字体清晰,印刷精美。他还不时地写点小文章,评论政务,针砭时弊,深受读者欢迎。订户增多,销路日广。他在社会上赢得了声誉。仅几年的时间,这份报纸不仅使他赚得了大量的金钱,而且为他敲开了进入政界的大门。
1736年,富兰克林当选为州议会秘书。他的社会、政治活动,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他在州议会秘书的职位上蝉联了十五年;后来,当选为州议会议员,又连任十年之久。
他在州议会任职期间,创办了许多项公共事业。
从1746年起,他以极大的兴趣,在电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他用风筝“把云中的电引到地上来”,以“证明闪电和电是同一体”。他的这一发现和其它电学实验的成果,引起了全世界科学家的重视。他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并荣获金质奖章。英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先后授予他博士学位;美国有名的大学也授予他荣誉硕士位。
北美的新英格兰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的殖民者开拓殖民地的目的,就是要殖民地为母国的利益服务。为保证其殖民目的的实现,英国政府制订了一系列的法令、法规或条例。它们阻碍了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影响了殖民地人民的生活。英国与北美殖民地人民的矛盾日趋尖锐。
富兰克林对此深有体会。他反对英国颁布的有关殖民地经济的一些法令和政策。他探索这些法令所涉及的经济现象的内在联系,揭示其发展的客观规律,为自己的立论寻找根据。富兰克林以他高深的文化素养,丰富的商业阅历和他对全面情况的熟悉,在经济问题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从我们选择的这些文章中,可以了解一个梗概。
富兰克林的经济理论,他所提倡的经济政策,以及他那具有民主、自由色彩的政治主张,对北美殖民地人民的解放与国家独立,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为了解决英国与殖民地人民的具体矛盾,为了调解代表业主利益的总督与反映当地人民利益的州议会之间的龃龉,他受州议会委托,于1757年和1764年先后两次远涉重洋去伦敦,向国王请愿,与英国政府谈判。他前后在伦敦渡过十余个春秋,与达官显宦,讨论了殖民地立法问题。他不赞同英王是殖民地的立法者,他说:“虽然议会不经国王批准不能制定永久性的法律,但是,不得到议会的同意国王也不能立法”。①他还结识了学术界的知名人士,同他们进行了学术交流。
① 《富兰克林自传》,第152页。
当他第二次作为州议会的代表在伦敦停留期间,英国政府接连颁布了几项旨在剥削和压迫殖民地人民的法令,遭到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坚决反对。英国政府调集军队,镇压殖民地人民。1774年9月5日,各殖民地代表在费拉德斐亚召开殖民地联合会议,即第一次大陆会议,共同协议反抗压迫。富兰克林在伦敦为废除那些不利于殖民地人民的法令,在议会内外积极进行活动,以调解宗主国和殖民地的冲突。1775年1月,他呈交上议院一份“调回驻波士顿军队的方案”,遭到英国殖民主义者的悍然拒绝。这时,北美已经爆发了武装斗争。他在感到震惊之余,变得更清醒了。如果说,他过去“效忠”于英王,试图在不触动殖民制度的条件下,以和平方式调和英国殖民者与殖民地人民的矛盾;那么,这个时候,他毅然决然离开英国,返回美洲,参加革命。他回到费拉德斐亚,担任治安委员会主席,负责组织训练义勇军,采办军火等工作;后来又作了州议会主席。州议会派他出席第二次大陆会议。
1776年7月4日,第二次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北美殖民地与英国分离,成立自由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富兰克林是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
独立宣言鼓舞了为独立和自由而战斗的殖民地人民。独立战争在激烈地进行着。为了争取国际援助,大陆会议派富兰克林出使巴黎。富兰克林卓有戍效的外交活动,为独立战争的胜利创造了国际条件。1783年11月,英国正式承认北美十三州独立。富兰克林成功地完成了他的外交使命。
1785年7月,离任回国,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这时,他已80高龄,还当选为宾夕法尼亚州的州长。
1790年4月17日,富兰克林这位自由资产阶级的思想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政治家,伟大的科学家,与世长辞了。
(二)
《富兰克林经济论文选集》共有5篇文章。《试论纸币的性质和必要性》,是他于1729年发表的第一篇经济论文。
十八世纪初,英国与北美殖民地的贸易已有相当大的发展。由于英国实行重商主义政策,凡是金属货币,不论是英国的、西班牙还是葡萄牙的,在殖民地呆不上六个月,就很快流往英国。北美殖民地硬币奇缺,贸易发生困难。无可奈何,只有实行物物交换,或以实物支付。这很不方便。1723年,宾夕法尼亚首次发行纸币,促进了该州经济繁荣。1726年,部分纸币被收回,市场上又感到货币缺乏。货币问题成为当时经济生活中相当尖锐的问题。人民群众要求更多发行纸币的呼声很高,可是富有阶层不赞成,甚至反对发行任何纸币。纸币问题成为人民议论的中心。富兰克林也卷进了这场激烈的争论。他们在读书会上也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辩论。富兰克林站在赞成增发纸币的一边,并确信增发纸币大有好处。他在《自传》中写道:“我们的辩论,使我对于这一题目感到很大的兴趣,我撰写和发表了一本不具名的小册子,名为《纸币的性质和必要性》。”
这本小册子一出版,受到普通老百姓的欢迎,遭到有钱人的反对。因为它助长了增发纸币的呼声,削弱了反对的力量。议会终于以压倒的多数通过了增发纸币的议案。他说:“我在州议会中的朋友们想到我对这一议案的通过有些贡献,认为应当由我来承印纸币,作为酬答。这是一宗利润很厚的生意,对我帮助很大。”①
① 《富兰克林自传》,第59页。
富兰克林在这本书中指出,一个自由而普遍进行贸易的国家,必须有一
定比例量的货币。多于这个数量,对于贸易没有益处,少于这个数量,对贸
易也有害处。然后,他进一步探讨,大量增发纸币是否会使它的价值大幅度
地降低。要回答这个问题,他说:“我们必须首先树立关于一般货币的性质
和价值的正确概念”。就是在这一部分,他阐发了劳动价值理论。
英国殖民主义者不允许殖民地成为他们的竞争者。英国政府明确训令其驻殖民地的总督,要阻挠殖民地一切制造业的发展。1750年,他们制定了一项铁业法令,禁止在美洲殖民地增建切铁或轧铁厂,以及锻铁炉和炼钢炉限制殖民地铁业的发展。
据说,这项法令的公布,是富兰克林于1751年撰写《关于人类增长的观察报告》一文的“直接原因”。他在这篇文章中,简要地分析了人口增长的规律,同时指出美洲人口增长比欧洲快得多。但是,尽管北美人口这样快地增长,如此辽阔的北美领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住满人,在此以前,“这里的劳动决不会便宜”。他说,在英国,还有人担心,“美洲使用奴隶劳动可能在制造品价格低廉方面同英国竞争”,这是没有根据的。我们在奴隶身上的花费很大,如果估算一下,就可以晓得“这里的奴隶劳动决不会象英国工人的劳动那样便宜”。“因此,这些殖民地在依靠劳动、制造品等进行的贸易中,妨碍他们母国的危险性太小了,以致不需要英国予以关注。”再说,殖民地对英国制造品的需求极大,甚至超过她的供应能力,“因此,英国不应过多地限制她的殖民地内的制造业。一个聪慧而善良的母亲是不会这样做的。贫困就是衰弱,而使孩子衰弱,就是削弱整个家庭。”富兰克林认为,殖民地经济的发展不会危害英国的利益。他总是试图以英国的利益与殖民地利益的一致性为理由,说服英国殖民者不要限制殖民地经济的发展。
我们选译这篇文章的着眼点,主要还在于他对人口增长的见解和研究方法,以及他对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有切实的影响。
《关于美洲纸币的评论与事实》一文,是为了反驳英国商务部的报告而写的。
在英法七年战争期间,敌人的供应线被切断了,可是,英国商人却同敌人秘密进行交易,形成大量债务。战争停下来,商人们担心殖民地会发生支付混乱,从而损害他们的利益。所以,他们反对发行纸币。屈从于这些商人的压力,1774年2月9日,管理殖民地事务的商务部写了一份报告,陈述禁止在美洲发行作为法定货币的信用票据的理由。当年,富兰克林应朋友们的邀请写了这篇文章,逐条驳斥了商务部的报告书,并且进一步阐明纸币的性质和发行纸币的必要性,为该州的纸币制度进行辩护。
《关于国民财富有待研究的几个问题》,写于1769年。它不象前三篇文章那样具有锋芒毕露的论战性质。文章很短,有十二条,约1,500字,是一个纲要。他试图从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中,历史地论证他的劳动价值论,解析价值的构成,并说明利润的来源。他简述了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先后出现的农业、制造业和商业的关系。这篇文章有着鲜明的重农主义色彩。
关于《贸易原理》,原编者引用了威廉·田波·富兰克林的一段话,说明富兰克林撰写和发表这篇文章的经过。他说,这篇文章“于1774年初次出版,它是由乔治·惠特利和富兰克林博士合写的。初稿确定是惠特利起草的,然后送给富兰克林,由富兰克林修改和补充。在他们之间曾经引起友好的争论:谁最有权利说自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他们争论的结果,决定不暑名,只用‘皇帝和国家之善良的祝愿者’的名义发表。”原编者认为,要是细心审阅,或许能够分辨出他们每个人贡献的那一部分。但是,如果这样做,就会损害这篇十分有价值的文章。从事情的细节来看,可以相信该文中包含的一切原理,都是富兰克林博士赞同的。可以说,它就是富兰克林的著作。
《贸易原理》的内容,包括贸易的定义,贸易的目的,铸币与纸币,汇兑与汇兑乎价,贸易政策,以及贸易与生产的关系等等。中心内容是阐述他的自由贸易思想。
(三)
富兰克林的经济理论。
1.关于财富及其源泉
政治经济学最初是从研究财富的性质和原因,以及它们的生产和分配开始,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在政治经济学的初创时期,财富是它的首要课题。那时研究经济学的人,都不能回避这个问题。
富兰克林关于财富的观点,深受重农主义学说的影响。他认为,一个民族获得财富唯一正当的途径是农业。人类从撒进大地的种子获得真正的增殖。人们通过劳动能够大量增加植物性和动物性食物,以及衣服原料等等。这些物质生活资料除供给生产者本人和家属消费以外,还有剩余。“这些东西的剩余就是财富。”(本书第40
页)换言之,“有余”便是财富。在生产尚未发展的阶段上,或者说,在商品流通的初期,正是农产品的多余部分转化为商品,构成商品交换的主要对象。富兰克林的这种观点,反映了当时北美洲商品生产的发展程度。
富兰克林突破了重商主义所谓的货币(金银)就是财富的观念,以至否认货币是真正的财富,而断言它只是“财富的符号”。这与他对货币的性质和职能缺乏全面而正确的认识有关。
富兰克林认为,农产品的剩余是制造业、商业赖以产生的基础。他说,人们有了这种多余的生产物或财富,才有可能雇用劳动者,兴建城市,建筑房屋,制造工业品等等。而房屋和制造品不过是由粮食和维持生活的物品转化成的另一种形态。人们拿他们的剩余物品进行交换,互通有无,这就是贸易。
至于土地的增殖,富兰克林并不以为它是“自然的恩赐”,他更看重人类的劳动。他说,就是依赖于自然生产物的民族,也得“靠采集植物和捕获动物的劳动而生存”。(本书第40页)如果当他们感到自然生产物不敷应用时,为了生存,他们必须开发土地。“土地必须由人类和牲畜耕作而发生增殖。”(本书第48页)大自然是人类一切食物和维持生活物品的来源,但是,人类必须依靠劳动才能获取它们。一国的财富,应由它的居民能购买的劳动量来估价。
因此,富兰克林积极提倡勤劳,他主张“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采取一切手段鼓励和保护任何形式的勤劳;应该使用一切可能的方法根除懒惰。游手好闲是一种“没有补偿的消耗”(本书第48、49页)。他倡导家庭妇女把家务劳动之余的零碎时间利用起来。一年的零碎时间的总和,对于单个家庭,乃至相应地对于整个国家都是非常可观的。他的格言是:“丧失时间就是丧失生计,因而也就是丧失财富。”(本书第49页)
2.价值理论
富兰克林的价值理论师承配第,但并非依样画葫芦,他有独到的见解,对于经济学说的演变有其实在的影响。
谈到斯密的价值学说,人们往往注意到它同配第的理论联系;虽然也有人探讨过富兰克林的经济观点对斯密的影响,但这似乎未曾引起人们的重视。
传记作家们早已注意到一份史料,那就是斯密在写《国富论》时,曾将草稿拿到富兰克林及其他学者那里去,“耐心地听取这些人的意见,从他们的议论和批评中汲取有用的东西,有时整章整章地重新改写,甚至否定原来的一些主张。”①这是富兰克林对洛根博士讲过的话,在1829年洛根夫人写的一封信上第一次见诸文字。研究斯密的学者们对这份史料,则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上述说法即使有夸大的地方,却似乎没有理由全盘否定;也有人说,是否真有其事尚属疑问。事实究竟如何,留待传记作家们继续考证吧。
①约翰·雷:《斯密传》,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39页。
然而,如果我们拿富兰克林的《试论纸币的性质和必要性》(1729年)一文,与斯密的《国富论》(1776年)一书,阐述商品价值的部分,加以对照比较,就会发现他们的基本思路是何其相似乃尔!尤其是关于“能购买的劳动”这个范畴,不仅基本观点,甚至用词用语和所举事例都有雷同之处。富兰克林的论文和斯密著作的出版年代,先后相距近五十年,所以,看来并非不谋而合,而是有其渊源关系。
富兰克林发现了商品价值的本质。他说,金银本身没有一定的恒久的价值,其价值多少依它的稀少性和丰裕程度而定。所以,金银可以作为交换媒介,但不能充当价值尺度。“看来需要选定其他更适宜作为价值尺度的东西,我选择劳动。”(本书第9页)白银的价值和其它物品一样,都可以用劳动来衡量。富兰克林已经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物品中有一种共同的东西——劳动。他进一步申述,“一般说来,贸易无非是劳动同劳动相交换。..一切物品的价值用劳动来衡量是最公正的。”(本书第11页)马克思对富兰克林这句话有一段很中肯的评论,他写道,富兰克林“先说‘一种劳动’,然后说‘另一种劳动’,最后说的是没有任何限定的‘劳动’,也就是作为一切物品的价值实体的劳动。”①富兰克林捨弃了相互交换的各种劳动的具体形态,将它们还原为平等的人类劳动。他比配第前进了。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5页注(17a)。
富兰克林还推进了从交换价值到抽象价值的进程。
关于“能购买的劳动”这个范畴,在富兰克林的《试论纸币的性质和必要性》一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它比斯密的《国富论》早近半个世纪。
富兰克林认为,金银只是交换媒介,不宜作为价值尺度;一切商品的价值唯有用劳动来衡量才是最公正的。他从这一观点出发,反对以居民持有的金银量来评定一国的贫富,主张用金银能够“购买”到的劳动量,来表明一国占有的财富多寡。
在富兰克林早期的经济论文中,“能购买的劳动”,只是用以表明商品所有者的财富,是由他所支配的社会劳动量构成的。由于他未能将活劳动与物化劳动、劳动与劳动力区分开,后来,在重农主义学说的影响下,又提出了商品价值决定于能购买的劳动(即劳动的价值)这个命题。富兰克休宣称,农业是富国的“唯一正当的途径”,人类从撒进大地的种子取得真正的增殖;至于制造业,是不会增殖的。制造品“是由粮食和维持生活的物品转化成的另一种形态”;雇主购买工人劳动付给他们作为报酬的粮食,仅够维持他们的生活;所以,“所有这些物品的价值皆起源于生产它们时所消费的粮食”(本书第40—41页)。他就这样引出了“能购买的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结论。
富兰克林关于商品价值决定子能购买的劳动(即劳动的价值)的命题,为斯密所继承,并加以发展。人们正当地批判了斯密价值理论中这一错误的主张。可是,斯密并非始作俑者。
3.纸币的性质
富兰克林从货币的起源,进而论及纸币的性质。他说,由于分工的存在,而有交换的必要。如果只是物物交换,那是非常不方便的。“为了消除这种不方便,使之便于交换,人们发明了货币,恰当地称之为交换媒介。”(本书第8页)富兰克林不是从交换价值的发展所产生出来的困难,而是从那种扩展了的物物交换所遇到的外部困难中,去寻求货币的起源。
富兰克林认为,人们选定了黄金和白银作为交换媒介,因为它们没有恒久的固定价值,不适宜充当价值尺度,最适宜作为价值尺度的是劳动。白银的价值象其它商品一样,也可以用劳动来衡量。在这一点上,他将白银与其它商品等量齐观。
既然贸易无非是劳动同劳动相交换,实现这种交换的手段,即充当交换的媒介物,不一定非金银不可。他说,当时欧洲几个大宗贸易的中心,巨额款项用信用票据结算非常方便。这种票据,就是人们把他们的货币存入银行,拿到一个等值的凭证;他们凭此票据可以有把握地于任何时候再向银行提取货币,这就赋予票据以信用,所以,它可以代替货币作为交换媒介。他又说:“正如以货币做抵押发行的票据是货币一样,以土地做抵押发行的票据,实际上就是土地的货币化。”(本书第11页)如果法律认可,它就是法定货币。
当时,反对发行纸币的人提出一条理由:“每种交换媒介都应该具有内在价值,纸币则没有,..决不能充当等价物”。富兰克林反驳说,银行票据和银行钞票都没有内在价值,却天天在那里充当交换媒介。它们本身没有内在价值,但由发行者的信用支撑着,就象殖民地的钞票由政府的信用支撑一样。这些票子,或以货币做储备,或以土地做抵押,或以政府税收为基金,赋予票子以信用,使它能够充当交换媒介。富兰克林未曾注意到,纸币和信用货币是受不同的法则支配的。
富兰克休又进一步以金属货币为例,来说明完全没有内在价值的东西,也可以作为交换媒介。他写道:“目前,甚至英国的银币也不得不代表它价值的那一部分——即它的实际重量与它的票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充当法定货币。现在,正在流通的先令和半先令银币的大部分,由于磨损而减轻5%
、10%和20%
,而有些半先令银币甚至减轻50%之多。就实际重量和票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而论,没有内在价值,甚至连纸币的内在价值都没有,可以说毫无价值。它是法定货币,人们晓得它能够代表同等价值再去顺利地流通”。(本书第34页)既然如此,那么,完全可以用纸币作为交换媒介,而且纸币还有金属货币所不具备的那些优点。
富兰克林提出纸币发行量的限度,就是贸易中“对交换媒介的需要量”。“多于这个数量,对贸易没有益处;而少于这个数量,如果非常少,则对贸易极其不利。”(本书第1页)
富兰克林关于纸币性质的论述,对于研究纸币制度的演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自由贸易
富兰克林十分赞赏“自由放任”口号。在北美,他是自由贸易不遗余力的倡导者。这或许是因为他身临北美殖民地的境域,深切地感到英国政府的种种限制,为殖民地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所以,他强烈地反对限制贸易的政策,坚决地主张自由贸易制度。他说:“自由和保护是贸易赖以成功的最无可置疑的原则,..强制是贸易的大敌。”(本书第45页)
贸易是国与国或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往,通过这种交往而获得各自需要的必需品或享乐品。“贸易的目的就是营利。”(本书第44页)贸易对交换者双方都有利。
由于贸易的这种性质,人为的法律,可能阻碍贸易于一时,最终还是阻挡不住有利可图的贸易潮流。就象当任何可以解除饥饿的机会到来时,最严厉的法律也不足以制止人们去充饥一样。西班牙的死刑法,不是也未能阻止它的货币(白银)外流吗?不管是西班牙以“货币差额论”为根据,还是英国以“贸易差额论”为宗旨,所制订的禁止货币出口的法律,都是同样愚蠢的。
反对谷物输出的人提出,我们出口小麦为邻国提供面包,比供应我们国内穷人的还便宜,从而使他们可以从事廉价的劳动,必定会影响我们的制造者。一旦流尽国家的谷物,我们自己就要挨饿。富兰克林说,这无异于看到潮水退向大海,而担心河水就要流干。“谷物价格象水一样,会找到自身的水平。我们输出的愈多,它在国内就变得愈昂贵;国外接受的愈多,它在那里就变得愈便宜。一旦国内外价格均等,出口自然就会停止。”(本书第64页)如果贸易是自由的,每个沿海国家都可以吃上平均价格的面包,将会更平稳地促进农业的发展。
富兰克林主张政府不要过多地干预经济,而应该让它自行其事。但是,自由是需要保护的。国家有权力防止或制止损害公众利益的商业活动,但必须不违反自由贸易原则。
富兰克林是彻底的自由贸易论者。十八世纪以来,自由贸易主义在欧美的风行,也有富兰克林一份功劳。斯图亚特曾经赞扬富兰克林说:“以寥寥数语,说尽贤明政治的两个重要原则:给我们自由,别多干涉。这两句话所以能够广泛流传,主要归功于富兰克林的简短而明晰的评论,他的评论在新
世界和旧世界都对舆论有重大的左右力量。”①
①富兰克林认为“人口是与生产物成比例的”。如果某个国家提供的就业机会与公民一样多,就是有外国人移入,最终人口也不会增长。如果这个国家有职业空缺,不久将会由自然生育予以补足。“简言之,植物或动物的多育性是无止境的,但是,其繁殖是由它们彼此争夺和互相妨害的生活资料所制约的。”(本书第25页)
所谓自由贸易,实质上就是资本的自由,也就是彻底实现自由竞争的原则。
5.人口问题
富兰克林从对分布于各地区的人类增长的观察中,得出结论说,人口的增长是与供养家庭容易和方便相一致的。养家活口容易,较多的人很早就结婚;养家活口艰难,许多人推迟结婚,有些人甚至终生过着独身生活;从而影响人口增长。
凡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家庭生计的,诸如,土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因素的状况,都对人口增长起着促进或制约的作用。
富兰克林比较了古老的欧洲和北美新大陆的情况。他说,在北美洲比欧洲结婚更为普遍,也更早一些。“如果估计一下,欧洲每年100人中只有1
人结婚,或许我们可以估计美洲则有2人。如果在欧洲一对夫妇只生4个孩子(他们许多人是晚婚的);在这里,我们估计是8个孩子,假若其中有一半长大成人,而我们完婚的年龄估计平均为20岁,那么我们的人口至少每二十年增加1倍。”(本书第20页)无容置疑,富兰克林在这里所讲的是北美殖民地人口的自然增殖。紧接下去,在谈到北美的英国移民人口的自然增殖趋势时,他留有余地,假定二十五年增加1倍。
富兰克林对北美殖民地人口自然增殖的估算,后来为马尔萨斯所利用,作为他的人口“按几何级数增加”的立论根据,并且断言这是人口增长的一般规律。
对于马尔萨斯的几何级数和算术级数的怪诞幻想,必须予以批判。可是,近几年,国内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批判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时,说十八世纪北美殖民地人口二十五年增加1倍,“不是由于人口的自然繁殖,而主要是由大量移民来美国定居造成的”结果。事实上,这种说法,非自今日始,它在国内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上,以讹传讹,相延二十余年了。这是令人遗憾的。
十八世纪,北美殖民地人口由自然繁殖而迅速增长的事实,早就引起了一些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的注意。斯密在《国富论》(1776年)中就有一段记述:居民人数“在北美各英属殖民地,在二十年或二十五年内,就增加了1倍。就现在说,这种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不是新居民的不断移入,而是人口的迅速繁殖。据说,当地高龄居民往往能亲眼看到50、100甚致100个以上的直系子孙。
由于劳动报酬优厚,多子女不但不成为家室之累,反而成为家庭富盛的
源泉。”
*
本选集原文承张文阁、张昌桂同志从国外找来,谨在此向他们表示真挚的谢意。限于译者水平,译文的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1985年5月于北京
| |
|